不能在风险问题面前没预案,最后防线:不失语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相信没有一个发言人想说错话,但是在说话之前,你知道今天说的话有风险吗?有几个风险?哪一个让你再也回不去?面对风险的预案是什么?如果记者问的就是风险问题,口径是什么?这些都是发言人必须清楚的重要问题。

  2012年7月21日,暴雨洪水突降北京,当晚37人死亡。灾难发生后,北京市委市政府面临着两大挑战。一个是灾害,一个是舆论。

  灾情发生的第三天,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按照市领导的要求,举行说明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北京抗洪救灾的有关措施和效果。但是,就在说明会即将召开的时候,突然接到了取消说明会的通知,原定来介绍情况的领导也不来了,我们只能告诉记者们说明会取消了。当时,有人建议让一个处长去告知记者。但我担心现场气氛不好掌控,我是政府发言人,新闻办主任,不能在艰难的时刻把责任推到下属身上。

  我走进发布厅,看到记者们期待的目光,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向他们解释,因为一些突然的原因,情况说明会取消。但是我心里非常清楚,记者不管取消不取消,既然来了,就一定会问问题的。果然,我的话音一落,记者们的问题来了,七嘴八舌,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到底死了多少人?为什么你们不说现在又增加了多少死者?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死者的人数,更没有口径。如果我不回答,扭头就走,我个人安全了,但是政府的形象呢?一定会爆出一个非常大的负面新闻。

  记者们会在洪灾上再加一笔:北京市政府信息不透明,原定的说明会被叫停,新闻官不敢回答问题……后面就会是叫停原因的深挖,这绝不行。我决定回答他们的问题,哪怕明天被免职。我说:“不管死多少人,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目前我知道死了37个人,如果有新的数字增加,我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北京市政府绝不会撒谎。”当天晚上,我的话被广播电视全部采用了,第二天报纸也采用了。就连一贯不说我们好话的外国记者也客观地报道了我当时的态度。

  《华尔街日报》称:“北京市政府发言人王惠连续三天没有睡觉,一直通过网络和民众沟通,并通过电话回答记者的问题。昨天在说明会上记者问到北京的洪灾到底死了多少人的时候,王惠眼中闪着泪光。她坚称,北京市政府没有撒谎。她的回答对记者的重重疑问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英国《独立报》等多家西方媒体也用“王惠坚称北京市政府绝不会撒谎”做了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