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反应快速有效,引导舆论才能不失控5-1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2月9日,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那天傍晚,我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欢欢喜喜地与家人共度佳节。谁也没想到,位于北京东三环的中央电视台新址着大火了。顿时,火光冲天,京广桥桥上桥下人山人海。虽然当晚中央电视台没有播报这个消息,《焦点访谈》也没有深度报道火灾背后的故事,但是各大媒体和网上没有沉默,大火的照片和视频在媒体和网上随处可见。

  大家看到了大火的蔓延不可阻挡,更关心火灾因何而起。回应民众这一关切的是这个报道:“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通报,初步查明,火灾原因是违规燃放烟花造成。”虽然网上传播的信息密度非常大,但由于我和我的同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迅速引导网上舆情,有关央视大火的舆论没有出现偏差。

  突发事件是所有的领导干部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中国今天进入了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几乎每个星期,我们都能听到山崩地裂、房倒楼塌、车毁人亡、食品安全、矿难事故、爆炸恐袭等。

  突发事件发生后,会立刻引发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媒体和互联网都会传播。责任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发言人肯定会第一时间到现场,看到熊熊烈火正在燃烧,问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有人告诉你,电缆老化了;有人说不是,是有人抽烟扔烟头;有人说不是,是有人纵火。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又问死人了吗?死了。几个人?三个。不是,五个。谁说的,六个,刚才又死一个。到底是几个?也不清楚。

  这时候在场的领导全都压力山大,焦头烂额,多少事情需要去处理。可是,就在这时,一干人等由远而近,一路小跑,扛着“长枪短炮”来了。他们是谁?记者。不由分说把话筒指向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之前你们有没有预案?为什么你们的预案不起作用?现在死人没有?死了多少人?谁的责任?你们打算处理谁?这些问题是记者在奔向领导干部和发言人时已经设计好的。

  可是,领导干部和发言人却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一是情况尚不清楚,二是没有授权,三是没有口径。可是这时候发言人的面前站的是扛着“长枪短炮”、不依不饶的记者,身后是最不愿看到的事故和灾难,怎么办?有些领导干部和发言人选择藏起来,不知道藏起来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舆情更加复杂了。

  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环境有三个特点。一是网民的关注度极其高,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媒体的采访率极其高,不管你喜欢不喜欢;网上网下的传播率极其高,不管是真还是假。二是媒体和网民要消息是为了传播,所以需要的信息量大,可是政府这时候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能告诉记者和网民的信息非常少。三是政府不说,马上谣言四起。这三个舆论环境的特点和突发事件永远同生同长,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这种舆论环境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领导干部用高水平、高智慧来驾驭处置。但是往往在这个时候,领导干部们陷入了纠结,有三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办。一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是自己说出去,还是不说?至今这个问题依然是领导干部心中的一个结。于是开会研究,只要有一个人说两个字“慎重”,所有的人都不敢说了。二是媒体闻讯而至要求采访,已经把“长枪短炮”架在了门口,我们是去接受采访还是不接受?只要有一个人认为现在不能接受采访,就没人敢去,于是把记者轰出去了。轰出去记者很容易,但是第三个问题来了:网上的谣言出现了,正在迅速传播,怎么办?是回应、辟谣还是找人删帖?这三个问题一直是领导干部心中无解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