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论场,发言人不缺位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的出现,终结了单向传播的历史,变成了你说、我也可以说的交互性传播状态。这一年,网民拿起了微博这个传播器,不仅及时获取信息,也随时发布信息,发表评论;不仅用微博关注政府的作为,也用微博参政议政。
  过去,政府发布信息只要给媒体,媒体就会给受众;发言人说的话只要媒体没写错,就完成了任务。现在,传播方式已经被颠覆,你还没说,网民已经把你说了;你说一句,网民可以骂你一万句。因为互联网就是一个空杯,谁先用就是谁的。你放糖水,就是甜的;你放盐水,就是咸的;你放黄连,就是苦的。在很多时候,有关政府的信息,却不是政府先放的,而是网上所谓的大V、大咖、网红、意见领袖、不同政见者先放的。他们放的是什么呢?杂音、噪声,五味俱全,甚至是指责、猜测、攻击、谩骂。
  这一新的舆论环境对政府的发言人提出了不可回避的巨大挑战。就在那一年,动车事故、郭美美、故宫丢失物品这三件事,使三个国家部委级单位——铁道部、红十字会和故宫顿时陷于被质疑指责的困境中,无一不是被网民炒作导致措手不及、舆论被动。这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让领导干部和发言人都意识到,政府信息只面对传统媒体,不理互联网,不行。只把功夫下在删除有害信息上,不会在网上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更不行。发言人必须在新媒体中有所作为。
  “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看到原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受到舆论质疑,我的心情很沉重。我对我的同事们说:“咱们要马上开微博。”大家说:“这是哪儿和哪儿啊?铁道部出事,我们为什么要开微博呢?”我说:“你们没看到事故发生后谁先发声的吗?网民。网上3分钟就开始发消息,13分钟就开始视频直播。网上舆论已经一边倒,再优秀的发言人也会被质疑。如果铁道部有微博就可以第一时间发布事故信息,回应网民质疑。第二天的发布会上,发言人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
  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调研,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研究方案,确定不是一个部门、一个人开微博,而要形成矩阵,建立北京市政府的政务微博发布厅。2011年10月底,市委常委会研究批准,北京推出全国首个政务微博发布厅。11月17日,北京政务微博发布厅正式上线了,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北京发布”也同步推出。北京市环保局发言人杜少中(微博名“@巴松浪王”)、科委发言人朱世龙(微博名“@龙舞科技”)、安监局发言人蔡淑敏(微博名“@敏悟人生”)、质监局发言人张巨明(微博名“@张巨明”)、商务局发言人许康(微博名“@以民为本”)、旅游委发言人王粤(微博名“@带你游北京”)和我(微博名“@北京王惠”)一起开通了个人微博,我们七人成为我国第一批开通微博的政府发言人。之后几个月北京市各个部门陆续跟上,一年后全市各区和委办局全部开通微博,两年后全市136位局级发言人也开通了微博,北京政务微博发布厅拥有成员单位2 000多个。
  2011年,发言人开通微博还是个新鲜事,我的微博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北京市政府发言人开通微博啦!她还敢说不当僵尸、不作秀!被网民关注对我来说,既是新的尝试,也有更多挑战。首先遭遇的是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是网民对官员的排斥。记得我开微博的第一天,就有网民来问我:“你到这儿干什么来了?这不是你该来的地方。”
  怎么能让网民接受我、相信我,进而跟随我、支持我,是我开博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面对网民的质询和猜测,我意识到,在网上与网民沟通,不是件容易做的事,是个新课堂,需要用心学习。我认真写了开通微博后的第一条微博:“我到这里来,是为了给各位网友提供北京市政府信息服务的,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只要我知道的,我就会告诉大家。”有网民在我的微博上跟帖说:“好吧,我们听其言,观其行。”显然,我给自己加了不小的压力。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能退缩,必须咬牙。
  我要求自己做到四个坚持:一是真诚,每句话都真心诚意,用真诚消除网民对我的排拒;二是亲切,把网民当成身边的朋友,用能贴近网民的语言与他们沟通,融在其中;三是低姿态降身段,表达公仆心,不说官话套话;四是不回避,有问就答,关切他们的关切。网民看到我数年如一日,始终真诚地与他们沟通,及时回应他们的关切和质询,不再排斥我了,对我越来越认同,铁粉也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网上亲切地叫我惠姐。
第二个没想到是粉丝的迅速增加,一周过百万,很快突破五百万。显然,民众对发言人在网上提供的政府信息服务是需要的,对北京市政府发言人带头开通微博也是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