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简而言之,即新闻媒体对形成公众意见的焦点施加影响。议题设置的这种“影响”不仅能让人们去“想什么”,还能让人们“怎么想”,并在无形之中实现对公众的引导。
具体而言,媒体是怎样用无形之手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呢?这在于媒体拥有得心应手的武器——设置新闻报道框架,对公共事件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强调、排列和组合,选取有利于观点的论据,从而突出事件某一方面意义的报道策略。在这个框架内的是一种拟态的新闻事实,即被加工了的事实,是被赋予了情绪和观点的事实。更由于其反复强调的定义或议题,形成了“舆论流”,也称“制造同意”“定义新闻”,让你不知不觉参与其中被牵引。
媒体这一特有的强大功能,笔者权且称之为“舆论引导”,即舆论在前,政府及职能部门跟在后面被动应对,形成“被”舆论引导的局面。而我们今天研究解决的恰是“引导舆论”,即以政府为主导,如何善于运用媒体实现自身的议题设置。这是因为政府及社会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掌握着大量信息,须履职依法公开,是引导舆论的主体,而媒体只是传导中介,客体则是广大受众。由此而言,政府既是信息源,又是影响源,作为信息的第一提供者,理应在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就主动设置议题影响媒体,再由媒体设置议题影响受众。这才堪称是“引导舆论”而非被“舆论引导”。
那么,如何坚持主体地位,主动设置议题呢?首先,确定怎么看后决定怎么说。怎么看,即政府组织对突发事件要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判断,有鲜明的主张观点。然后决定怎么说,即对事件评价站在什么角度说,说什么,怎么说,要导向何方,对此需有定见。其出发点必须是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最大限度向人民群众提供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真实信息,从而不断增强政府组织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但是,这也不意味着知无不言,将所有信息毫无选择地和盘托出。在事实真相公开透明的前提下,要确定说什么不说什么(底线原则,如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均不宜公开),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根据轻重缓急排序,符合传播与认知规律),多说什么少说什么(强调突出或者弱化淡化某些信息,以利于矛盾化解),赋予事件以新的叙事框架,而非原生态的实录或直播,特别是对恐怖袭击和恶性刑事案件,那些令人发指的残暴手段和血腥场面的呈现必须受到严格控制。
其次,议题设置不是一锤子买卖,也绝非一厢情愿,更不能强迫命令,必须遵循传播规律,符合社会学、心理学的要求,审时度势,把握好时、效、度,讲求细节的精准,像外科手术那样将每根神经、每根毛细血管接好,才能将政府的意图与媒体的关注、受众的关心有机统一起来,构成箭、弓和靶心的关系,才能“一箭中的”。因而,应先由政府组织将主导意象转换为议题,再通过媒体转化为新闻话语,这种转化需要在博弈中调整、在变化中引导,并通过新闻内容源源不断地传递,实现政府信息导向与媒体新闻导向的统一。切忌向媒体发号施令,议题不宜生硬直白,而是真诚与媒体合作,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寓政府导向于生动新颖的新闻话语中,注重实证以及人性化的话语方式,将政府主张潜移默化为媒体的传播取向,使人们在接受新闻资讯和观点时,不知不觉认同支持政府的决策和意向。
最终,议题设置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高准则,将公共价值作为议题的灵魂。据此公布真相、判断是非、讲清大局、揭示本质,这才是议题设置的最高原则,即内容+价值。围绕价值核心,坚信舆论是可以引导的,社会的认知和态度是可以塑造的,从而积极有所作为。须知,在公众知情范围不断扩大、表达空间不断拓展、监督权利日益加强、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不仅提供信息还要提供服务,不仅提供事实还要提供引领和解读,不仅描述新闻还要肩负法治建设之责,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引领和解读的方式,不是命令公众,而是真诚与之交流沟通,是平等对话,不是居高临下的讲话。欲让公众成为倾听者,首先要让其成为表达者,成为公共价值议题的共同参与者,构建起新型的“说”与“听”的关系。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的诉求者,更应将其纳入对话沟通的范畴,将对立方变为当事方,纳入体制内对话协商。拥护与支持会由参与而自然产生,化解和服从因平等讨论而感召。即使对话未能解决具体问题或全部问题,公众也会因发自内心的理解而接受你。这种议题设置模式正可借助新兴媒体作为得力载体,利用网络互联互通的作用,第一时间占领信息高地,倾听意见呼声,发现不足,纠正偏差,化解矛盾,完善制度;第一时间担负起法治政府引领“影响流”的责任,对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以法治思维澄清是非,不仅让人们“睁大眼睛”看清真相,还要引导人们“开动脑筋”理性思考,更要启发人们“张开嘴巴”,形成有序表达、求同存异的和声,从而疏导焦虑情绪,排除误解偏见,驱散传言谣诼,用更高的价值追求释放善政的能量,是教育、引领、沟通、说服、倡导、化解和培育,而不是退让、妥协,被舆论挟裹,当公众的尾巴,甚至牺牲原则换取一时之安。
了解了议题设置的功能和作用,我们就找到了化解舆论危机的钥匙。长期以来,人们对风险管理的误读是,只要在突发事件中能够控制或缩小危机的信源、范围及影响,通过不说、少说的“减法”,就能缓解乃至消除负面效应。事实与教训反复证明其大谬不然,成功的案例一再说明上乘之法只能是正视危机,迎难而上,因势利导,运用议题设置的方式,通过提供、回应、解读、修复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事件的负面效应,维护自身的权益和形象。
一言以蔽之,危机公关有技巧、有方法,这就是议题设置的运用,而议题设置的成败,核心在态度。一个负面事件之所以具有“墨点”效应,迅速得以扩散传播,是因为其焦点往往不在事件本身,而在于事件折射的社会问题和情绪反应。因此要善于跳出事件,找准问题,针对问题采用正确的态度和诚恳的处理方法,万勿陷入事件的旋涡而不能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