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公共危机的八个实用方法之-阻燃法

武和平
  公安部宣传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一级警监。文学学士,法学研究生,犯罪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阻燃法——给信息安上“减压阀”,铺上“隔热层”
  祸患常积于忽微,风起于青之末。突发事件多有前兆,在矛盾处在萌芽状态时,解决成本最低。当事件酝酿发酵时,就应动员足够的力量进行说服、化解,阻断信息纵向延伸、横向扩散。因此须牢牢掌控舆论的减压阀和总开关,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配合下,主动释放善意,疏导情绪,诠释法意,对燃点降温,让热点冷却,对会给社会带来恐慌和弊害的视频图像进行依法管控,对不实传言采取有效澄清,对谣言进行坚决揭露和抵制。通过对可燃物的转移缓释压力,防止积薪助燃,从而最终熄灭火种,排除引爆点。
  换言之,危机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的及时导控来遏制事态的恶化,尽量减少社会危害和损失。在危机中,你或许不能改变面临的灾难,但你可以导控危机的走向,缓解事件冲突和防止矛盾激化,通过主动介入和有序管理引导信息的传播,从源头上掌握事件的总开关,将信息闸门转变为“减压阀”,装上“减震器”和铺上“隔热层”,最大限度遏制和降低危机蔓延的范围和损失的程度。
  首先是对信息源头的管理,要特别注意信息的“首因效应”,明确“速度就是新闻”,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主动出击,抢占制高点,把握首发权,第一时间尽快释放良性阻燃信号,遏制有害易爆信息,将事件纳入有序的解决轨道。这是因为人们对最先出现的信息格外关注,而第一反应又往往基于情感判断,当第一时间的信息先入为主之后,紧随而来的信息特别是相左的观点往往被排斥和过滤掉,从而很难再进行客观的价值判断。这种状态又很容易在网络作用下形成情绪的沸点,每个分子都成了“信息传递者”和“信息裂变者”,这种极富感染性的舆论环境一旦形成,极端的倾向便会雪崩式爆发,直到宣泄殆尽,带有很大的破坏力。
  因此,初始逻辑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事件走向,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应急处置中一定要本着“可化不可激,可散不可聚”的原则,将矛盾化解和舆论导向同步操作,充分发挥各级社会组织优势,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教育的多种方式,把冲突消解在萌芽阶段,并在这一过程中统一信源,主动释放权威声音,减少无端猜测,切断谣言蛊惑。

例:辽宁“蚁力神”涉众诈骗案件的依法化解

 
  1997年注册的辽宁“蚁力神”公司以高额回报(能14个月连本带利1万元回款13万元)、虚假信誉(主犯王奉友以虚假广告获取“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产品”)诱骗他人参与,共设立46个分公司、一万个销售公司,涉及全国17个省区市113万养殖户,资金额高达数百亿。许多老工业基地的群众将下岗补贴、动迁补助、社保资金、房子抵押贷款一股脑儿投入,最终血本无归。王奉友挥金如土,包养情妇,并在国外一次性被骗资金18亿元。事情败露后,王企图嫁祸政府,称自己崩盘是政府打压造成的,并收买公司经理,煽动养殖户闹事。2007年10月19日、20日多名受害群众聚集冲砸党委办公机构,堵塞交通干线和铁路。与此同时,不少地方养殖户四处串联准备聚众上访。境外势力乘机推波助澜。
  针对上述情况,当地党委政府组成了由二十多个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包括矛盾化解、群众工作和舆论引导的全面方案,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初始信息的研判,在此基础上提出“谁的人谁管,谁的事谁办,谁主管谁负责”,对涉罪主犯王奉友加强侦办的同时,“破产清算、专案侦查、维稳防控”三管齐下。在对沈阳“蚁力神”14万户调查的基础上,由单位、基层组织、社区、民警包人,每日见面做疏导化解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群体聚集,及早发现,及早劝离。通过各级基层组织深入细致的工作,养殖户群众通情达理,由于工作到位,对立情绪大大缓解,最终纳入了依法解决的途径。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网上始终未形成热点。当时“华南虎假照”事件风头正劲,由于舆论上主动因势利导,目标对准了“老虎”,形成了铺天盖地的评论,有关“蚂蚁”的舆论自然由升温到沉寂。当地媒体也对此主动配合,各大
主流媒体在抓捕、追赃、清算、补偿阶段,进行了简洁有力的报道,起到了减压阀的作用。信息在分阶段、有限制的释放中得以平衡、对称,群众情绪趋向稳定,激化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