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公共危机的八个实用方法之-转移法

武和平
  公安部宣传局局长、新闻发言人,一级警监。文学学士,法学研究生,犯罪学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新闻的时效性来自人们对新闻的“喜新厌旧”,一个新闻事件若无新的爆料,其生命周期一般在五到七天,则渐为明日黄花,不再受人青睐,其命运则由“置顶”到“沉底”乃至被搁置“冷宫”,因为此时受众会被不断涌现的新热点吸引。“新闻时时有,唯有今日奇”,人们关注新闻,放掉旧闻,甚至“弃之如敝屣”的现象屡见不鲜。

  2011年6月21日,网络新闻大量发布郭美美炫富事件,一时间成为各大网站的头条新闻。可时隔33天,赖昌星从加拿大遣返回国受审,霎时间对郭美美的口诛笔伐淡出公众视野,代之而起的是对赖昌星案件来龙去脉的追问,猜测高悬十余年的法槌如何重磅落下。

  这种随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继起所形成的舆论热点的“漂移”,属于新闻传播的重要特征,这一规律完全可以为我所用,可化为以下三种议题设置。

  一是在既有的多起负面新闻事件中,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强势新闻挤压弱势新闻出局。

  二是植入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冲淡负面事件的影响,营造公众新的关注点。如北京奥运会后发生了“三鹿奶粉”“毒饺子”事件。此时正值“神七”上天,在主流媒体引领下,各类媒体以显著版面、重要时段,集中热议“神七”,使其覆盖成为全网议题,扶正祛邪。

  三是在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设置新议题,持续不断地将“舆论流”导入理性轨道。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