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新华经参研究院院长、经济参考报产经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在中国传媒大学全国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培训基地举办的“新闻发言人培训班”课堂上,经常发生这样的情景:模拟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一对一”访谈演练正在进行。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记者的提问常常抓住一个问题或细节层层深入,甚至咄咄逼人;受访者的回答往往穷于应付,甚至漏洞百出。最终受访者满头大汗,败下阵来。作为模拟演练教学现场点评专家,笔者问受访者:“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上场前也就是在接受采访之前,您应该是有准备的吧?”
“我感觉自己准备很充分,制定了不少口径。可是记者根本没问,我没机会说呀。”
“事实上,记者没有问,您也可以说。”笔者强调,“面对媒体,如果只是消极被动回答问题,这样就会陷入被记者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要摆脱被动局面,首先要树立‘以我为主’意识,掌握必要的‘答问技巧’,积极设置议题,正确引导舆论。”
(一)树立“以我为主”意识,记者不问也说
为什么要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为什么接受记者采访?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回答记者的问题。新闻发言人受访的目的是:发布新闻信息,回应媒体关切;澄清事实真相,引导社会舆论。这就是说,无论是接受记者专访,还是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发言人都应树立“以我为主”的意识。很多发言人认为,在新闻发布会上“以我为主”意识还比较好体现。因为,发布会一般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通报情况,发布新闻。借此,发言人可以“以我为主”发布新闻事实,澄清事件真相,引导社会舆论。相对而言,如果单纯接受记者采访,特别是电视专访,主要环节是问答对话,发言人“以我为主”难度较大。
作为新闻发言人,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接受记者采访,您的主要任务不是帮助记者获取“答案”。采访是一种沟通,在回答记者、解疑释惑的同时,您必须了解自己要向媒体和公众传达什么信息。针对记者问题中不确切甚至是谣传的部分,要及时澄清事实,揭示真相;针对一些重要的、必须向公众传达的信息,即使记者没有问,发言人也要说出来。
新闻发言人,只有“以我为主”,才能不被记者牵着走,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努力实现“答所未问”甚至学会“答非所问”,才能够侃侃而谈,展示风采。如何做到这些,其中自然有技巧可言。
(二)掌握“答问技巧”,学会“答所未问”
2016年3月8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发布会在京召开。路透社记者提问:“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包括外国记者访问自己在南海的岛礁,这给大家带来的一个印象是好像中国要隐藏什么,或者是中国对于自己的主张不够自信。是这样吗?中国政府什么时候会允许外国人, 包括外国记者去访问南海的岛礁?”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看首先还是要把我们在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再讲一讲……(略180字)”“中国在南沙岛礁上不仅建设必要的防御设施,更多的是民用设施,是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些设施正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等将来建设完成,具备了条件之后,我们当然会考虑邀请各方面的记者,包括外国的记者到这些岛礁上去参观采访。”“我想再谈一谈南海航行自由的问题……(略128字)”“我还想利用这个机会介绍一下中国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所做的各种积极努力……(略153字)”
在这里,针对记者的一次提问,王毅外长不仅做了正面回答,而且“答所未问”,“买一送多”。前后共“送”出三个相关问题:中国南海问题基本立场,南海航行自由,中国为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做出的努力。这就是“以我为主”,这就是答问技巧。
一般情况下,要做到“答所未问”,即把记者没问而自己想说的说出去,须掌握一些必要的过渡性短语。比如“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你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在这里我还想补充几句……”等等。
要做到“答非所问”,不妨学学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John FKennedy)。这位以擅长媒体沟通而著称的著名政治家,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允许电视直播白宫新闻发布会的总统。在发布会上,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他常常采用的一种策略是重复一下记者的问题,借机调整记者问题的角度,并从自己的角度做出回答。
咱们的李克强总理也用过这一招。2015年3月15日,总理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召开。第一个问题是美国《赫芬顿邮报》记者提出的:“柴静的《穹顶之下》说中石化、中石油这两个央企一直在妨碍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我的问题是,您认为这两个央企真的在阻碍环保政策的落实吗?如果这样,中央政府会怎么冲破这种阻力?”
李克强总理:“我理解你刚才一连串的发问,问的是人们包括在座各位普遍关注的雾霾等环境污染这个焦点问题。可以说政府在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决心是坚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气力,但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随后,总理继续表态:“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环保法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撒手锏。”
总理的回答堪称精彩!但是事后人们发现,这个回答根本没提中石化、中石油。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