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止在听您说,还在看着您”——发言人须掌握“非语言传播技巧”

李新民

  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新华经参研究院院长、经济参考报产经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

(一)服饰,包括服装、饰品、发型等

  美国国务院前新闻发言人理查德·布切尔(Richard Boucher)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但他在走向新闻发布会之前要做的最后一件事一定是照照镜子,整整衣角,梳梳头发。因为他知道,自己代表的是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Colin Luther Powell),代表的是美国。
  2014年8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席一场新闻发布会之前,也照了一下镜子,但他没发现自己衣服存在的问题——今天他穿了一套浅色西装,而他所参加的新闻发布会要谈的是“伊斯兰国”和“乌克兰问题”等重大主题。随后,他的西装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赫芬顿邮报》记者称奥巴马这套西装“让整个美国汗颜”,有网友则戏称奥巴马成功变身为“汽车推销员”。
  作为发言人,穿什么样的服装才是庄重得体的呢?国务院新闻办印制的《政府新闻发布工作手册》对此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男性发言人应穿纯色深色西装,搭配干净的浅色衬衫,以及配上醒目而又庄重的领带,擦亮的深色皮鞋和深色袜子也是常用的选择;女性发言人应穿适合的职业套装,落落大方,颜色不可过于鲜艳、花哨,也要避免古怪、前卫……还应避免佩戴闪光炫目的珠宝饰物。
 

(二)肢体,包括表情、眼神、举止等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曾对于沟通提出一个公式:沟通时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调+38%声音+55%肢体语言。可见肢体语言在沟通表达中何其重要。以沟通表达为己任的新闻发言人,自己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在塑造自己的整体形象,并对新闻发布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的新闻发布,发言人面带微笑,向记者和公众展示自己的和蔼是一种魅力。但在突发灾难性事件或负面新闻事件时,笑容便成为大忌。2016年3月23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国家食药监局副局长吴浈被记者追问山东省问题疫苗事件时,脸上居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这一表情迅速引发记者的热报和公众的辣评。这位被公众斥责为“根本没把疫苗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放在心上”的副局长,两年后受到中纪委查处。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发言人接受采访时目光直视记者,会让记者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发言人的自信。而动作举止则是发言人表达观点的最有力的辅助手段。特别是手势、眼神及表情等肢体语言相互配合,自然协调运用,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比如,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都用过同一个手势——举起食指,被网友称为“一指禅”,但三位总理的眼神和表情不同,传递的情感也各不相同:朱镕基表达的是坚定,温家宝透出的是勤勉,而李克强展现的则是自信。
 

(三)环境,包括背景、图案、灯光等

  新闻发言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身后背景、周围环境、室内灯光等,都是无声的语言,都会帮助发言人传递相关信息,影响新闻发布的效果。
  2011年7月23日晚,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后,时任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赶赴温州指挥抢险救援,并于24日上午接受了央视记者的采访。央视报道题目是《铁道部长事故现场接受本台采访》,然而,电视画面展示的却是在空调车里。这一镜头与车外动车残骸以及抢险的场面形成巨大的反差。一时间,这位中国铁路部门的领导人受到舆论的强烈指责。
  2013年3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高声宣讲振兴美国制造,鼓动国民广泛使用美国产品。然而,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其身后起重机悬挂的一面美国国旗被吹落,露出了起重机上中国上海振华重工的标志——ZPMC,美国舆论一片哗然。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