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十论之一论:尽担当之责

王勇平
中新智库危机舆情管理专家、高级研究员,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长,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国际铁路合作组织(总部华沙)副主席、中方委员。

一、敢于担当是发言人的职责所在

  何谓“担当”?担当就是担负、承当。大事难事有担当、逆境顺境有襟度、临喜临怒有涵养、群行群止有识见。这应是新闻发言人的基本职责、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担任发言人的过程,就是承担责任的过程,就是承受风险的过程,就是承载奉献的过程。面对媒体和社会的任何关注的问题,发言人都必须直面,没有回避的余地,没有松懈的机会,没有放弃的理由。
  2003年夏,我调任铁道部宣传部部长,此时正值中国铁路处于深刻的变革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出发,做出了加快中国铁路发展的重大决策。当时中国铁路的状况不尽如人意,尽管历代铁路人做出了艰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每一代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铁路运营里程短缺;二是铁路技术装备落后。每当春运期间,旅客更是一票难求。每年春运都释放出中国社会最为焦灼的群体情绪,也成为中国领导人最为牵挂的民生问题。这个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也到了有条件能够解决的时候。这个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已进入第25个年头。改革发展,使我们有了雄厚的国力;对内搞活,使我们有了灵活的政策;对外开放,使我们有了世界的眼光。我们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正待爆发。于是,一场华丽的蜕变出现在中国铁路行业。
  作为铁道部宣传部负责人,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宣传加快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初始,我组织同志们对这方面的宣传基本上还只限于铁路范围内,宣传载体也主要依靠《人民铁道》报。就在这时,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我们,对铁路发展的宣传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只在《人民铁道》报上宣传是不够的。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此时,又逢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进入制度化建设元年,于是,我便以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频频亮相于国内外各大媒体,开始了长达八年时间不遗余力地宣传加快铁路发展特别是推介中国高铁的难忘经历。
  2008年1月21日,我做客新华网。访谈一开始,主持人就说了一段令我热血沸腾的话:“站在国旗下、站在讲台上,面对中外媒体记者,新闻发言人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广大公众的面前。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国政府部门的立场,向世人传递着中国政府的声音,为各国媒体提供权威的信息,让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在人们眼里,新闻发言人是很有魅力的一群人:有庄重的仪表,有严谨的谈吐,还有娴熟的发布技巧,从容应对中外记者的提问而处变不惊。”当时,我感觉到,这样一群人,是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的代言人,是政府、企业和媒体、公众之间沟通信息的桥梁和纽带,表达的是政府部门和本单位的立场、观点和意图,其魅力来自忠诚,来自担当。他们在担当中净化灵魂,在压力中淬炼生命。我庆幸,这当中也有我的参与和实践,而我必须无愧于这个有魅力的称号。
  我深知,风光和魅力的背后,是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努力,是一种长期不懈的、自觉自愿的责任担当和价值释放。非经艰难困苦,不能玉汝于成。虽然不是专职,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搜集着、奔波着,始终置身于高效率、快节奏、重负荷的工作状态,将责任担当体现于不计代价地投入而无怨无悔。2008年1月21日,新华网记者对我进行采访,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您能告诉我这个周末是怎么过的?都安排了什么事情?”此时,春运已经开始,我这段时间作息的安排,都是“踏”着春运的节律疾行快走,不可能有周末、休息日,更不可能有上下班之分。我如实地回答:“为了做好今年的春运工作,我们提前一个月就进入了准备阶段。进入春运后,我每天一进办公室,首先打开电脑,看看网上对春运的有关报道,留心刚刚过去的一天疏散了多少旅客,旅客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什么,哪些矛盾是我今天的工作必须协调的,同时立即与有关业务部门通话,了解对旅客反映的突出问题的报道口径,做好回答媒体朋友提问的准备。比如昨天参与各种媒体活动后,回到部里已经是18:00,接着是与部新闻处的同志针对今年春运提前以及媒体提出的一些问题开会布置工作,离开部里时已经是23:30了。今天上午,接受完您的采访后,马上就是中央电视台一套《焦点访谈》、二套和四套三组电视采访,另外还有《南方周末》的记者采访。凤凰卫视提出要采访,恐怕会顾不上了,这很抱歉。下午还要去中国经济网当嘉宾进行访谈。”这当然仅是这一天的工作写实,实际上就是我在春运中作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常态。这个采访内容在新华网发出来后,引来很多媒体朋友和网友的关心,我倍感温暖,由衷感激。
  那次访谈,记者还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您的国际同行不会面对春运这样的问题,这是只有中国的铁道部官员才会面对的问题。您对此有何感想?”面对这个问题,我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情感涌动,回答说:“因为春运,让我的工作富有意义;因为春运,让我对人民充满感情;因为春运,推动我精神振奋、忠于职守。或许多年以后,大家像看老电影一样看到今天车站人头攒动的画面,会涌动一种怀旧般的温暖!就像有支歌中唱的,让我们期待明天会更好。”我在这里道出了一个发言人的情怀——担当现实、向往未来,用每天的努力构建成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二、敢于担当是发言人的价值体现

  从本质上讲,担当是责任感的洋溢,是正义感的激荡。敢于担当,反映的是人格上的一种价值追求。坦率地说,发言人岗位有风险,有风险才会有担当。因为发言人职务就是职责,担当就是职责所在。发言人只有做到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始终践行担责不误、临难不却、履险不惧、受屈不计,在场而不失职,在线而不失声,在行而不失误,才能对得起自己发言人的称呼。由于发言人是对本部门、本单位乃至是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担当,所以当献身一项正义的事业时,个人的利益、名声,都变得不再重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小我遇见大我时,就要学会让路甚至牺牲。
  2011年7月23日,在浙江温州境内发生了一起重大的铁路动车事故,第二天召开“7·23”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我是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一般的发布会由我去发布符合常规。但这次事故影响极大,中外关注,非同小可。多年的发言人经历告诉我,一些媒体潜意识会把发言人当作事故责任人,会把发言人的解答当作狡辩。这次来的记者人数众多,情绪急躁,且中外媒体混杂,发布难度极大。一旦有丝毫的闪失,更会成为人们愤怒的靶标,甚至有可能因此而身败名裂。当时在场的铁道部领导都要全力以赴面对指挥救险、抢通、调查和善后等工作,各有分工,责任重大,事情繁多,不能分散精力。而且当晚还要召开全国铁路电视电话会议,铁道部负责人要在会上讲话,向全国铁路干部职工传达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吸取“7·23”事故教训,提出具体措施,稳住安全形势。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这个时候,于我而言,上与不上,面临选择。选择不上,无可厚非;选择上去,职责所在。虽然明知有风险,还是前去面对。由于各种因素所致,后来这场发布对我个人带来了猛烈而绵长的压力及冲击。之后,有记者采访我:“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时被推出来,你会觉得委屈吗?”我回答:“那是一种责任,既然愿意承担这种责任,就不应该考虑个人得失。”记者又问我:“你觉得自己是个悲剧性人物吗?”我回道:“我认为我的人生是很充实、有意义的,有幸为高铁事业做出了微薄的贡献。我从来就没有感觉自己是悲剧人物。今天的高铁已为老百姓带来了便利和福祉,更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名片,那么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始终认为,发言人应该是有风骨的,遇上风浪不退却,即便是坎坷和不如意袭来之时,也能坦然面对,实际上已经完善了发言人存在的意义。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先生曾经在一次会议上评价我:“敢于担当——在关键时刻需要有人站出来时无所畏惧挺身而出,中流砥柱——在舆论浪潮横流时坚持原则讲出真相,心静如水——在身处舆论狂炒时默默承受继续工作。”殷殷之意,倍感鼓舞。谆谆之言,其实难副。与其说这是一位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推进者对我个人的褒奖,不如说更是对新闻发言人的共同要求和勉励。
 那次新闻发布会后不久,我离开发言人岗位即将出国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把我及有关部委的发言人召集在一起,国新办一位领导说:“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重要、崇高而又艰巨的事业,我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努力推动政务公开、推动国家的进步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我们的工作难免会遇到挑战和挫折,但相信我们的艰辛和付出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面对曾经的领导和同道,我心中感慨不已。我向大家表示:“八年的发言人生涯,可能是我一生中最有起伏也最为精彩的一段生活。当我要为这段生活画上句号时,我很坦然,因为主观上我尽力了。尽管我已不会再在发布台上亮相,但我会在遥远的别国土地上,深情地关注着中国新闻发布事业的发展!深情地凝视着你们——我亲爱的朋友们在发布台上代表政府部门、代表中国发言的风采!”是的,对于发布台,我自始至终保持着敬畏与赤诚,就在要告别它时,这就是我——一个卸任发言人留下的毫不掩饰的内心表白。

三、敢于担当是发言人的素质要求

  担当有风险,风险能化解,化解靠素质。任何一场新闻发布会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都会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考验,都会要求发言人努力表现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我曾赴美国学习交流新闻发布制度,撰写并出版发行了一部纪实文学《彼岸掠影——一个政府部门发言人在美国的见闻》,成为国新办当时推荐给新闻发言人交流和学习的书籍。我认为,美国媒体发展较早,在新闻发言人职业化以及技巧手法的运用和管理程序的规范上都有独到的地方,许多地方值得借鉴,但中国的新闻发言人不能全盘照搬,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如何规避风险,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公开透明的原则、及时迅速的原则、客观真实的原则、真挚诚恳的原则、坚定自信的原则。
  把这些原则化解为发言人的具体素质,有五个关键词:信念、勇气、智慧、谨慎、无私。
  信念是担当的前提。新闻发言人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信仰,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基本指针,保证新闻发布不偏离方向。在共产党人的新闻观上有两段话。一段话是李大钊同志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一段话是朱镕基同志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两段话都体现出了一种大襟怀,大担当。在新闻发言人岗位上,我一直把这两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勇气是担当的动力。新闻发言人每一次走上发布台,无论发布正面、负面新闻,都要面临风险,接受挑战。要求发言人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怀着正义必胜的勇气去面对每一次发布会。勇气和自信不仅会让自身有底气、有信心,也会感染媒体、影响社会。
  智慧是担当的保证。新闻发言是一门艺术,更是一场以智慧指挥行动的特殊战斗。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还要有对信息背后舆论趋势、走向的科学判断与把握,更要有对不同媒体和公众对信息的关注进行有效的应对和处理,完成主动把控,灵活驾驭,正确引导的发布目标和职责要求。
  谨慎是担当的基础。新闻发言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要留有一定的安全系数。谨慎与担当并不矛盾。谨慎不是胆怯,不是迟钝,而是一种负责的态度。谨慎的担当是理性而为,不谨慎的担当是鲁莽之举。一个优秀的发言人是用思考来决定他的判断,用理智来决定他的言论,用谨慎来决定他的选择。新闻发言人的谨慎是敢于担当和善于担当的高度融合,“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是新闻发布成功的基础。
  无私是担当的底色。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与媒体、公众之间的“中间人”,在两方面的要求或诉求之下,坚持正义,不掺私念。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保持公私分明、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淡然处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自觉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内不愧于心。突发事件在哪里,新闻记者在哪里,发言人就应该在哪里展开工作。
  当然,发言人的责任担当是在良好、宽松的土壤中培育、升华和强化起来的。对于发言人的某些不足表现,社会批评是必要的和必需的,这也是社会政治民主的进步,发言人大可不必耿耿于怀。但社会上有的人过分苛求甚至采取人肉搜索等极端做法,将会使发言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身心俱疲,淡化和消退责任担当意识,并有可能在整个发言人队伍中产生消极作用。责任担当自然需要发言人的自身素质和努力,同时也需要各界为发言人营造良好的担当氛围,使其自觉担当、能够担当和敢于担当。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不要怕采访,不要怕偶尔说错话。有的部门和同志担心说错话,遇到问题不能马上发声,也不愿主动发声。坦率地说,谁都不是神仙。主动做工作,说错一两句话,是可以原谅的。如果遇到重大问题静默失语,不主动做工作,不敢担当,造成更严重的舆论误导,那才是不可原谅的。”从发言人的角度看,要努力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宽容,呼唤和营造一种对待新闻发言人健康、善意、包容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态度。与此同时,发言人也应当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唯此,发言人才能在国家和人民利益需要时敢于挺身而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敢于直面媒体,在舆论压力下敢于实事求是,在明知前面就是万丈深渊时仍敢于义无反顾。
  总之,新闻发言人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职业,很多发言人都在担当与历练之中变得坚强起来,变得聪明起来。从不敢担当到敢于担当,从被动担当到主动担当,从无力担当到成功担当,是一个充满挑战、实践、磨砺和积累经验教训的过程。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