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十论之二论:领传播之先

王勇平
中新智库危机舆情管理专家、高级研究员,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长,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国际铁路合作组织(总部华沙)副主席、中方委员。

一、先声就是引领

  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政府的声音,是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使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特别是手机客户端的广泛应用,对新闻发言提出了全新挑战。微博的出现,图片、语言、视频等各种信息形式的传播都出现了质的改变,尤其是在传播速度、传播广度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网民个人,都把微博视作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突发事件面前,每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记者”,不需要由谁进行资格审核,不需要在现场采访由谁同意,不需要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由谁把关,基本实现话语权“零障碍”,全民记者、全民阅读使各类事件都基本上无法保密和隐瞒。在全媒体时代,贵在早,赢在快。新闻发布工作与应急处置工作应成为两条不可或缺的同时推进线。传播就是处置,处置必须传播。要敢于发声,及时发声,科学发声。先声就是引领,引领必须先声。政府发言人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必须抢占第一时间和舆论主场,第一时间获取和传播消息。在对社会舆论进行引领和疏导中,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使其按照预期的方向流动,以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
  2011年7月23日,我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接到铁道部宣传部新闻处处长打来的电话,报告发生了重大行车事故,伤亡人数还在调查中。我立即折返回到办公室,在事发后两个小时内发出了第一篇通稿,半夜里又发出了第二篇通稿。次日上午我分别接受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专访。下午前往事故现场,飞机落地,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马上召开了事故新闻发布会。在这次事故资讯的整体发布中,虽然我们自认为发布的速度是迅速的,但较之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快速反应还是相形见绌。我们还未回应,事故现场的幸存者就已通过网络,将现场照片传递到全社会。这件事情再一次提醒我们,先声才会夺人,后发无法制人。政府对于公共事件的发声一定要及时迅速,不能错过回应社会信息需求的黄金时间。在充分尊重公众接收信息“先入为主”的规律中争取公众、争夺公众。
 

二、先声必须精准

  快与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快捷必须准确,准确支撑快捷。快捷而准确,实现时效性与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是发言人在信息发布中力求达到的理想效应。任何信息的及时发布都是以信息的及时掌握为条件的,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以偏离真实性为代价。面对复杂繁乱的各种信息,发言人要谋定而后动,调定再出声,以最快的速度准确明晰地整理出需要向媒体公布的内容,包括所有细节和数据。做到情况基本搞准,态度基本搞明,对策基本搞清。在短时间内完成信息采集、信息研判、信息发布、信息对冲、信息阐释和信息主导的全过程。   
  快中求准,准在“大”与“小”两个方面。“大”指态度。从态度来讲,发言人的态度代表的是政府的态度,发言人的口径代表的是政府的口径,发言人的立场观点应该与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不应夹杂个人的见解。虽然发言人可以适当地灵活表达,但必须要清楚领导的态度、观点乃至底线,表达时观点要鲜明,用词要准确,逻辑要严谨,绝不能偏离准绳,谨防失当。“小”指细节。从细节来讲,则应字斟句酌,保证准确无误。任何数据、事例都应该详细查证,判定确切无误以后才能公布。先说事实,后说原因,多说态度,慎说性质。如果把握不足,可以向媒体做出解释,查实之后再及时回复。千万不可心存侥幸地主观臆测。
 

三、先声还须后语

  对新闻事件的发布,政府部门用最快的速度发出权威性声音,这对引导社会舆论、安抚社会情绪、塑造政府形象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最快捷的发布速度往往不可能把事件的全部材料都收集进来,而社会对有关事件的信息需求又是持续性、全面性的需求,所以,重大事件一次性发布显然不敷需要。这就要求对整个发布工作进行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分段发布、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发布链条。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宝成铁路109号隧道坍塌,通往四川地震灾区的“运输生命线”被迫中断。地震发生时,正在隧道内行驶的21043次货物列车脱线,并在洞内起火燃烧。社会对此关注十分强烈。经过12天紧张抢修,2008年5月24日10时许宝成铁路109号隧道恢复通车后迎来第一辆装满了运往灾区救援物资的列车。铁路部门在组织精兵强将抢修线路的同时,连续进行信息发布。在信息传播工作中,我们采取初始期、进行期和收尾期三个时段的信息报道,通过发通稿、开发布会、组织媒体现场采访以及连线采访等多种形式报道,使全社会对救援工作的全过程始终保持公开透明的信息接收,救援工作和信息传播达到了一并进行、同时完成的深度配合,无缝对接的最佳状态。社会给予了很好的评价。
  在铁路行业,一年一度的春运报道,是一场社会接触面广、持续时间长且复杂多变的硬仗。每年春运拉开序幕前一天,铁道部都会照例召开新闻发布会。作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我会率领我的团队,对整个春运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工作措施、力量安排进行广泛的信息采集,在发布会上公布于众并回答记者的各种提问。在后来开展的春运工作中,预测是否准确?计划是否兑现?部署是否落实?推进是否顺畅?这些都是全社会很关注的。于是,我们还会在客流高峰期和节后春运乃至于春运结束后相继召开发布会,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电台、网站和公众号全方位地进行连续不断的铁路春运资讯报道和传播,为整个春运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2009年整个春运期间,铁道部连续召开了三次新闻发布会。在最后一次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提出:“今年铁路发送旅客总量比预计的多出400万,请问这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呢?”记者观察很细致,开始预计188亿与后来的结果对比确实发生了变化,多出了400万。我首先表示承认,我回答:“我记得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今年春运旅客发送预计数字确实是188亿。”然后我解释为什么预计的数字是188亿,我说:“春运期间,铁路运输的状况是有多少能力就运多少客,叫作‘以运能定运量’。去年12月,全国铁路调整列车运行图之后,图定客车能力大体增加了5%,再结合线路通过能力和可提供客车车辆数,采取加强运输组织、充分挖掘潜力的一系列措施,还要考虑到天气变化等对铁路运输的影响等因素,在春运前测算出发送旅客188亿人。从实际看,虽然超过了这个数字,但大体上与预测目标差不多。”最后我说出变化的原因,我说:“之所以能超出,主要是铁路部门开动脑筋,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停货保客,停短保长,科学调度,周密指挥,尽最大努力挖掘运输潜力。临客开行数量比往年春运更多,比春运前预计的也要多。在确保运输安全的前提下,在满足旅客基本旅行服务的条件下,尽可能让更多的旅客走得了。另外今年春运全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极端天气,铁路运输秩序良好,列车正点率比较高。”记者得到满意的答案,在报道中没有批评铁路部门预测不准确,而是从正面肯定铁路部门更大的付出与贡献。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