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十论之三论:打有备之仗

王勇平
中新智库危机舆情管理专家、高级研究员,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长,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国际铁路合作组织(总部华沙)副主席、中方委员。

一、准备是成功之母

  成功常常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有多大准备就有多大胜算。准备决定成败,知情决定话语。对发言人而言,没有回答不了的难题,只有准备不到的议题。每一场精彩发布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积累、细致的预测和充分的准备。人们往往认为发言人天生就聪明,说的是口才,拼的是天赋。其实,真正优秀的发言人,往往是脚踏实地地努力,严肃认真地准备。他们会把每一次发言都当成第一次发言和最后一次发言,慎笃如初、精心准备、有备而来,不会有丝毫的放松和大意。他们知道,掌握的情况比媒体少一分,在媒体面前就会矮一分,胜算的概率就会低一分。在新闻材料的准备上,宁可多一些,宁可细一些,宁可实一些,也不能简单、粗糙和空泛。所以,发言人发布新闻前,必须要争取获得更多信息和真相,掌握全面细致的资料,掌握事态全部真相,而不能仓促上阵,一头雾水,无法表态,无可奉告。
  我的自身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召开发布会,准备充分,效果则明显;准备仓促,教训则深刻。2011年7月24日,甬温线动车事故发生第二天,铁道部召开了事故新闻发布会。那天,我从北京赶赴温州,一下飞机就接到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的指令,要求立即召开发布会。当时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很多情况还没有搞清楚,我们提出可否晚一天再开发布会。但是有关部门要求当天晚上必须开,因为当时的舆论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谣言盛行,完全可能引发严重的群体性事件。而且当天要开发布会的消息也传出去了,很多媒体在等候。铁道部领导问我开这个发布会有没有把握。我说刚到,情况不明,没有把握。过了一会儿,领导又问究竟有没有把握。我想,作为新闻发言人,总得有一种担当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不去,既没有尽到发言人的责任,也不符合我的性格,于是接受了任务。开发布会时间距离事故发生只有26小时,而此时距离开发布会时间已不到1个小时,只能公布一些当时能够掌握到的事故发生概况,以及铁路部门和当地政府及人民群众抢险的情况,更细致、更深入的情况都还不清楚。当时发布会场面比较混乱,参加发布会的媒体朋友情绪比较激动;加上2011年又是微博元年,我们对如何在那种舆论环境下应对突发事件还没有经验;又由于社会上人们对高铁事业有不同看法,铁路自身也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这次事故死伤了那么多人,性质非常严重,媒体反应强烈,甚至有的媒体朋友把新闻发言人当作问责的对象。对这次事故,我也非常痛心,也能够理解记者的情绪。追问真相是记者的责任所在,作为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努力满足他们的知情权,尽快平息社会情绪。总之,发布会开比不开好,早开比晚开好。后来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状态,当中情况复杂,原因很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间十分仓促,准备严重不足,掌握的资讯远远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巨大缺口。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带着“四张单”走向发布台发布台是发言人的阵地,能否守好阵地,很关键的一点在于是否掌握了精良的武器。“四张单”就是发言人带上阵地的武器。
  第一张单是新闻发布词。在组织新闻发布活动前,发言人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前准备发布词。发布词是传递政府部门基本立场和观点、基本事实和细节、基本态度和对策的关键单,对真相的说明、舆论的导向、情绪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布词的准备,要有现场、有故事、有细节、有数字,尽可能达到观点鲜明、事实翔实、逻辑性强、简明扼要的要求,忌用太多的修饰语和过渡语,杜绝官话、套话。多一些平实务实切实,少一些过度铺陈渲染。我在发言人任上时,每次拟定发布词,自己都亲自撰写或参与讨论并修改定稿。这样做,会让自己更有底气,更加熟悉发布内容,在发布过程中也会轻松自如。
  第二张单是口径单。在召开发布会前,需要做充分答记者问的准备。发言人应广泛收集媒体和社会关切的问题,并就问题做扎实的材料信息收集,将重点问题的答问要点建构好,形成对外的统一说法。尤其是召开突发事件发布会,发言人需要弄清楚突发事件的性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多大,责任主体是谁,政府部门的基本态度是什么,后续会采取哪些措施。对记者可能提到的问题尽量做多一点的预测,并形成相应的口径。只有这样,发言人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问必答。过去我每次召开发布会,都会随身带着一本厚厚的口径本,里面记下各种热点问题的回答口径。当记者提出公众最关注的问题时,大都能给出权威和有说服力的回应。
第三张单是金句单。金句即含金量大的句子,由于金句单往往可以用于新闻标题,所以又称标题句。金句单的作用在于发布新闻时,能够突出重点、增强亮点、聚集焦点,使发言更加生动、传播更加快速、效果更加明显。金句的运用,通常看起来是发言人现场信手拈来、脱口而出的临时发挥,其实多数情况下是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生动形象而寓意深刻的金句一旦在媒体上出现,特别是在电视或是广播节目中被不断重复,就会在大众传播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张单是要点验收单。要点验收单是在新闻发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情况备忘,主要是事先准备好在答问环节需要强调、展开的问题列表及回答时所需的口径资料索引。面对记者的问题,要在回答的同时,重新定义问题,将事先制定的要点内容进行适当转换,借机传递出去。记者问了宏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缩小到自己熟悉的具体点上回答;记者问了不便回答的问题,可以将问题转换到自己能够公开的信息上回答。如果有多位发言人参与,还须对各位发言人回答问题的范围进行分工,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口径统一、分工明确的整体效应。  
对于这四张单,只要准备充足,使用得当,会完美地展现出每张单都是“秘密武器”,每张单都是“锦囊妙计”。

二、做好实际工作是最根本的发布准备

  新闻是第一位的,新闻发布是第二位的。实际工作做好了,就会为新闻发布创造坚实的平台和收放自如的空间。如果本身工作没有做好,企求发言人粉饰现实,只能是舍本逐末,适得其反。对发言人而言,最难堪的是发布的新闻却未必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在公众场合中从自己嘴里说出的却未必是生活的真实,这不仅会使自己纠结,更会遭到媒体和网友的质疑和反驳。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把这种似而非的资讯和观点向上级领导如实报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把本部门的意图与媒体、与社会各界的呼声调节到一致的状态。
  曾经有一位叫王旭的网友给我发帖:“王勇平是个不错的发言人!勇于面对问题。不过我感觉光勇于面对问题还不够,你要把问题带回去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我知道这是网友对发言人的信任和期待,便回复说:“勇于面对问题是发言人的基本素质;把网友的问题带回去供领导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作为制定政策、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更是发言人需要承担的责任。因此,你的建议非常中肯,也非常有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努力不辜负这种信任和期待,总是把社会上合理的呼声和诉求汇报、递送给相关领导和相关部门,促进这些问题的尽快解决。2007年1月10日,铁道部召开当年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前一天晚上11时,当时的铁道部负责人找到我,要我协调媒体做好会议报道。特别要求我向媒体讲清楚春运票价上浮的道理,希望媒体不要炒作这件事。当时我想,铁路部门在春运高峰期客票上浮的唯一理由是削峰平谷,即通过票价的浮动调整旅客出行秩序,把客流高峰移入低谷,达到均衡运输的目的。可是这个理由怎么说服得了需要掏出额外钱来买票回家过年的旅客?以往我在回答记者对这件事的追问时一直不能理直气壮,这种说法也遭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媒体常有批评,网上炒作不断,“两会”屡有提案,甚至还被告上法院。于是我回答铁道部负责人,这个道理我讲不清楚,媒体炒作我也阻止不了。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停止这一条款的执行。我说,社会上普遍认为这是一项霸王条款,不管铁路做了多少工作,只要有这一条在,铁路的声誉就好不了。当晚部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立即召开会议,正式做出了春运高峰票价不再上浮的决定。第二天中午,我对参会就餐的中央和首都各级各类媒体记者朋友宣布:现在举行新闻发布会。我向大家发布,铁道部决定,2007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一律不上浮。顿时,餐厅里一片欢呼声。有记者提问,以后春运火车票票价是否都不上浮?我回答,只要是老百姓欢迎的事,我们就一定会坚持做下去。记者们也没心思吃饭了,纷纷忙着发稿。有关这个内容的报道成为当天最抢眼的新闻。新华社当天发了《今年起春运铁路火车票价不再上浮》的通稿: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10日透露,2007年铁路春运各类旅客列车票价一律不上浮,以后春运也将不再实行票价上浮制度。王勇平说,今年春运,铁路部门在各类旅客列车中均不再实行票价上浮,这一票价政策实行后将会使数千万旅客直接受益。2006年春运铁路火车票票价上浮情况为春节前1月21日至27日、春节后1月31日起,硬座票价上浮15%,其他席别上浮20%。但以农民工、高校学生为主要客流的临时旅客列车票价没有上浮。王勇平说,目前铁路运输能力仍很紧张,尤其在春运期间有的线路和方向无法全面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铁路部门将克服困难,全力挖潜扩能、精心组织调度,尽最大能力缓和运力与需求的矛盾,努力为旅客过一个愉快祥和的春节创造较好的旅行环境。
  这次发布会,时间虽短,答问不多,但效果却非常明显。这一年春运,较之往年,媒体和社会再也没有在这件事上进行问责,我的工作和心情也出现了少有的轻松感,因为解决了源头上的问题,流就不再是问题了。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