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十论之五论:绷机敏之弦

王勇平
中新智库危机舆情管理专家、高级研究员,原铁道部政治部副主任,宣传部长,中国铁路文联主席兼秘书长,国际铁路合作组织(总部华沙)副主席、中方委员。

一、不回避挑战性问题

  发言人答记者问,实际上是交心论理的过程,是解疑释惑的平台,是知识、能力、谈话技巧的综合运用,也是塑造政府形象的良好机会。发言人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在媒体和网民面前都可能被过度解读而产生不必要的推测、不合理的联想。因此,要随时机智灵敏地觉察、思考和回应表面与潜在、孤立与关联、简单与复杂的各类问题,不要忽视自己在聚光灯下的任何不当思维、不当言语和不当表情。面对复杂局面,要做到敏锐而不迟钝,清醒而不麻木,严谨而不草率。不能静默无语,也不能什么话都说,更不能信口开河。要防止新闻发言人成为新闻当事人,舆论引导者成为舆情制造者。对某些记者的挑衅性提问,应以积极沟通的态度重塑形象,回应关切,阐明道理,疏导情绪。
  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引起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我在这条线上多次接受和陪同中外记者采访和体验。有一次,外宣部门安排了一个近百人的境外记者采访团来到北京南站采访京津城际铁路。作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我回答了记者们的各种提问。有一位日本媒体的记者问我:“京津城际铁路是完全套用了日本新干线的技术吗?”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反问:“日本新干线最高时速是多少?”他回答是每小时250公里。我又问:“您知道中国京津城际铁路时速是350公里吗?如果完全套用新干线的技术,京津城际铁路最高时速也就只能跑250公里了。”我接下来说:“中国高铁的发展,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学习和借鉴了包括日本新干线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技术,我们不会忘记。但是,中国高铁更凝聚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毅力、魄力和创造力。京津城际铁路的正式运营,也是中国对世界高铁业的重大贡献!”我说完后,令人意外的一幕发生了,这位日本记者毕恭毕敬地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知道,这个躬是向中国高铁、向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鞠的。那一刻,我感到特别自豪和提气!
 

二、化“陷阱”为“坦途”

  发言人面对各类媒体,身处各种环境,各种可能性都会存在。既会有波澜不惊,也会有惊涛骇浪;既会有开诚布公,也会有暗藏玄机。特别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外传播面日益广泛,成为吸引全球媒体眼球的“新闻富矿”,来自不同国家媒体、不同立场专家的采访、评论日益增多。他们带着不同的采访意图,使用不同的采访手段,考验着发言人的机敏和智慧。发言人必须接受这一考验,适应各种采访方式,增强话语主动权,变被动为主动,化“陷阱”为“坦途”。
  青藏铁路通车一周年,铁道部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导这次发布会的信息内容是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的安全、运输、服务以及对青藏人民带来的便利和福祉。我和青藏铁路公司的领导共同发布了这方面信息,并回答了在场中外记者的提问。在提问中,法国有家媒体记者举手发问:“据闻中国正计划修一条从拉萨到林芝的铁路,林芝地区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请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回应是否属实。”表面上看起来这个提问似乎没有什么不妥。我首先的反应是,我们确实有意向在拉萨至林芝之间建铁路,它属于青藏铁路的延伸线。但这还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没有对外公布。这位记者的信息来源确实灵敏。接下来我的反应是,她为什么要说林芝地区有丰富的矿藏呢?我马上联想到达赖集团在国外大肆宣扬青藏铁路的开通破坏和掠夺了西藏的自然资源。这位记者显然受到了达赖集团的蛊惑而迎合了他们的论调。如果我稍有不慎,仅仅回答我们有在这里建铁路的意向,就有可能被认为默认了修路的目的是开矿。无疑这是那位记者给我设下了陷阱。我当即回答,我们有意向将青藏铁路由拉萨延伸到林芝,这将有利于林芝地区各族人民出行的便利,有利于林芝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当地矿藏是否丰富没有任何关系。这位记者似乎并不甘心,接着又问,青藏铁路的开通不正是使得西藏的矿藏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吗?面对这个挑衅性提问,我口气坚决地予以否认,并列举事例,说明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主要是拉动和助推青藏地区的旅游业。就货运来说,进藏物资远远高于出藏物资,而且进藏物资主要是建筑原材料、电子产品和人民生活必需品,出藏物资则集中在矿泉水、青稞酒方面。我很负责任地说,我们没有运走西藏一块矿石。西藏的自然生态得以完好保护。我还特地补充了一句:一切有职业操守的媒体人都会准确地如实地做出判断和报道的。这位记者当即表示,她会真实地予以报道。我当时就意识到,也许这次答记者问,免除了西方媒体再一次的歪曲性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形象。
 

三、理直气要“和”

  发言人和媒体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需要理解与配合。没有媒体就不需要发言,没有发言人的发言,媒体就会缺失很多信息。媒体与发言人有着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因此,要努力争取媒体多帮忙,少添乱。媒体和发言人在新闻发布过程中,应当力求实现双赢,形成“互补式合力”。所以,在回应媒体关切时,不仅要做到敢讲,还要做到善讲。“每临大事有静气”,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不变应万变。不对记者发脾气、耍态度,既是自信,也是教养。聆听提问时眼神专注,回答问题时简短清楚,遇到难题时头脑冷静,面对挑衅时保持克制。心态要平和,口气要平实,语调要平缓。避免针锋相对,不失语也不乱语,温和而坚定地表达原则立场。
  对“无理取闹”话题的回应,理要直,气要“和”。在新闻采访的一问一答中,需要坦诚和智慧。面对提问时,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于偏见,既要据理力争,又要得理让人。用事实说明情况,用善意弥合差距。保持冷静沉着,不焦躁慌乱。不要被记者激怒。容易被激怒,说明自己修炼不够,自信不够,定力不够。无法想象在被激怒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做出什么样的回答,而这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因此要做到你急我不急,你火我不火,不卑不亢,任凭风浪起,稳坐发布台。始终保持心态不乱,思维不乱,语言不乱,表情不乱。沉得住气,压得住火,稳得住阵。
  我的发言人生涯中,有一个很深刻的教训,发生在2008年春节前夕。当时,我国南方遭遇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重大冰冻雨雪灾害,铁路职工与广州地区军民团结奋战,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成功地疏运了滞留在广州地区的350万旅客,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人和事,但也反映出工作中的不少纰漏。广州市“两会”政协小组讨论中,针对广州火车站运营境况,广州市政协一位领导对铁路工作提出尖锐批评,提出了五条质疑,并要求:“铁道部的人要撤职!”当时境内外媒体都以此炮轰铁路春运工作。我在做客人民网时,针对这位领导的批评,语气强硬地做出回应。尽管这个回答当中包含了自己对铁路职工的感情和对铁路部门声誉的维护,却极不应该地表现出听不得不同意见,缺乏虚怀若谷的胸襟,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冷静下来后,我也很后悔。春运一结束,我立即从北京赶到广州,当面去向这位领导赔礼道歉。这位领导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原谅了我,并说“不打不相识”。当时广州铁路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也与我同去,他真诚地向这位领导介绍了广东铁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并满怀信心地说,等到京深港高铁开通后,京广铁路南端的拥堵现象就将从根本上得以缓解。后来这位领导对铁路工作更加理解和支持了。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