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态呈现之际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和需要掌握的原则是什么?

  公共危机事态呈现之际,往往把新闻发言人推到风口浪尖,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正是对新闻发言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检验。首先要遇事不慌、处变不惊。作为新闻发言人,在遇到涉及本部门的重大安全事故、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之后,不能慌乱,要严阵以待,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展开工作。一般情况下,应立即赶赴现场,暂时不能去的也要和前方建立直接联系渠道,以便及时了解掌握事态进展最新情况。同时要立即启动舆论引导应急预案,马上设立新闻中心,尽快与主流媒体取得联系,广泛搜集并分析社会舆论方方面面的反映,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其次要按照危机应对“三要素”搞好舆论引导。多年实践总结出事故灾难状态下舆论应对的“三要素”,就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重表态度”。“快报事实”,就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包括事故灾难,要快速报道出去,让大家知道发生了什么,最新的情况如何,千万不要等待观望,坐失良机。能马上开新闻发布会的要立即开,暂时不能开的要通过主流媒体第一时间发出新闻通稿,占领舆论引导制高点。“慎报原因”,就是对事件包括事故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不要轻易披露,一定要慎重,而且要选择适当时机发布。即使凭主观经验认定可能是什么原因,也不宜过早说出去,以免引起各种非议。因为直接原因决定着事件的性质及主要责任的认定,是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重表态度”,就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事件包括事故灾难调查处理的态度,一定要明确表达,旗帜鲜明,不含糊其词,不模棱两可。如果第一时间发出权威性的声音,就能平稳舆论,防止各种杂音的干扰,从而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再有就是要追踪舆情,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任何一起突发事件包括事故灾难,从发生到处置,到彻底平息,到最后结案,社会的关注度呈现一种波浪式递进的状态。要把握峰值起伏变化规律,及时分析研判舆情,未雨绸缪,主动回应,有时要提前做好引导工作,把公众期望的问题提前回答,把一些不清楚的疑点提前澄清,把负面的一些流言蜚语提前揭穿,把容易产生的舆论热点提前化解。这样就把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切忌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黄毅)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