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置已刊播的负面报道?

  如果说面对记者负面采访,考验的是新闻发言人的媒体沟通能力,那么处置媒体已经刊播的负面报道,考验的则是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处置能力。现实中,面对媒体已经发出的负面监督性报道,大致有以下几种处置形式。

(1)上策:闻过则喜,化危为机。

  媒体的所有负面报道都应该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揭露问题。所谓负面报道的社会效果都应该是正面的。如何面对负面报道,从本质上讲就是如何面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出答案:“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
  “闻过则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同时也应该是处置媒体负面报道时的首选之策。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而言,每一次来自媒体的负面报道和舆论监督,都意味着对单位工作的一次“体检”。如果抱着“闻过则喜”的态度,对报道反映的问题认真整改,对公众的批评和质疑积极回应,舆论危机便可能化危为机,媒体的负面报道反而会产生正面传播的效果。
  2009年1月6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风电设备招标公然指定韩国货》的报道,揭露两大央企——国电龙源集团和中国节能港建风电公司在设备招标中违反国家招投标法,公然指定韩国产品的问题。两家央企的反应截然不同:前者“闻过则喜”,表示“积极整改”;后者不仅置若罔闻,而且紧急修改招标文件应对舆论监督。结果在记者后续报道中,前者获得正面报道,赢得舆论赞赏,后者再遭到揭露,受到舆论谴责。

(2)中策:消极应对,即“冷处理”。

  面对负面报道,能够做到“闻过则喜”者尚属少数,多数采取的策略是消极应对,即冷处理,让负面报道引发的负面舆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湮没”在迅速出现的新的新闻热点之中。
  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这种处置策略有时候是奏效的。这要归因于新媒体舆论热点的“速替性”——指舆论热点快速流动和漂移,某一新闻事件刚刚发生,还没来得及过多关注,就被新的舆论热点替代。舆论热点的速替性,使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周期缩短了,公众似乎变得更加“喜新厌旧”。
  但冷处理的方式也是有风险的。其反映的往往不只是领导干部应对舆论监督的一种态度,也折射出一些人掩饰问题、讳疾忌医的心理,甚至也有权力腐败的影子。特别是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中央反腐力度空前加大,讳疾忌医暗蓄危险,一旦病入膏肓便悔之晚矣。笔者2012年7月在广东珠海市采写的深度调查报道《珠海民企填海造地 被政府强制收回转让国企》发出后,虽引发巨大社会反响,但仍被地方领导“冷处理”。几年之后还是东窗事发,珠海市有关领导终被查处。

(3)下策:闻过则怒,对抗监督。

  面对批评报道时,一些单位的领导不仅做不到“闻过则喜”,甚至连“闻过不怒”也很难做到。特别是在面对比较尖锐的负面监督性报道时,常常“闻过则怒”,或组织“新闻反调查”,或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歪曲事实,对抗正常的舆论监督。
  所谓“新闻反调查”,是指针对记者采写的调查报道文过饰非,做出完全相反的调查报告,向媒体反馈。笔者曾有多次遭遇“新闻反调查”的经历。比如,《青海强推煤矿资源整合 非法矿成牵头企业》及《国企董事长与资本玩家联手导演长钢改制闹剧》等,前者被青海省政府办公厅整出“反调查”,后者被山西长治钢铁集团整出“反调查报告”。庆幸的是,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等领导对记者真实客观的报道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中央主要领导也对报道做出重要批示。最终迫使地方政府做出整改,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查处。
  还有“闻过则怒”者,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怒怼媒体。比如,中国五矿集团针对《经济参考报》刊发的一篇揭露其非法排放尾矿的报道,便召开新闻发布会,集团办公厅主任兼新闻发言人公开称“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在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指挥下,新华社再派记者赴现场调查核实,播发了《是“复垦造地”还是“非法排尾”?——中国五矿下属企业“非法排尾”追踪调查》《中国五矿非法排尾铁证如山》等多篇跟踪报道。五矿集团副总裁不得不承认报道属实并表态“立即改正”。集团新闻发言人马某后来也因违法被判刑。

(4)偏策:暗度陈仓,“水军”反击。

  偏者,不正也。偏策,便是“不正之策”。当媒体出现负面报道时,不敢正面回应,企图“剑走偏锋”,组织“网络水军”暗度陈仓,制造对抗性舆论,以抵消负面报道的影响力。
  网络原本是公众表达意愿宣泄情绪的平台。但由于受到商业利益的驱动抑或是某些势力的操纵,一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或受制于某些利益群体的“网络水军”,利用互联网平台恶意发声,兴风作浪,反成歪曲民意的力量。由此,中央网信办重拳整治网络环境,依法打击“网络水军”。与此同时,为弘扬正气、传播正能量,众多企事业单位和机构开始组织培育自己的“网评员”队伍。
  当面对媒体负面新闻报道的时候,某些单位和机构有时候会“剑走偏锋”,使出“暗器”,把自身旗下的“网评员”队伍变为有组织的“网络水军”,发动大家发表歪曲事实的言论,以对抗舆论监督。
  这其中,最典型的当数中铁建发动“网评员”对抗媒体负面报道事件。2016年8月3日,澎湃新闻发出报道披露中铁建十一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宜巴高速楚阳隧道工程,遗留弃渣数十万方,不仅影响下游发电站取水,还被当地政府列为重大安全隐患,威胁下游两千多人生命财产安全。报道发出后,中铁建新闻发言人直接向下属各子分公司“网评员”下达了“跟帖”命令,号召“把水搅浑”。这一愚蠢的做法迅速被媒体揭露,非但没把先前的危机公关掉,反而引发新一轮更大的舆论危机。

(5)正策:快速沟通,亡羊补牢。

  面对媒体负面报道特别是涉及重大问题的监督性报道,如果没有“闻过则喜,积极整改”的胸襟,也缺少“置之不理,冷处理”的胆量,那么最好的危机处理方式是“快速沟通,亡羊补牢”。这里是指新闻发言人出面以坦诚的心态及时主动与当事媒体积极沟通,避免出现后续负面报道,把负面舆情在可控范围内化解。
  笔者曾奉命赴上海调查一起房地产腐败事件,采写报道《一块地倒来倒去 真假合同暗藏玄机——上海一房地产项目腐败迷局》,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笔者再接神秘电话爆料上海房地产腐败黑幕,于是奉命二次赴上海调查。此时,上海方面与笔者的领导迅速沟通,表示对报道反映的问题,上海市主要领导(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时任上海市市长韩正)已做出批示,国土资源部领导也做了批示,上海高度重视,坚决查处;同时提出,希望记者不要再做后续报道。笔者鸣金返京。
  站在危机管理的角度来看,上海市针对媒体负面报道迅速沟通并表示“坚决查处”的做法,确实达到了亡羊补牢的目的。(李新民)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