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十九问(下)

14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需注意什么?

答: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三步响应”:
其一,一套预案启动,一个平台运行,一个发布中心。
其二,“三同步”操作即事件处置、社会面控制与新闻发布同步。
其三,“三判断”即事实判断(真伪)、价值判断(对错)、趋势判断(舆论走向)。(武和平)
 

15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需掌握怎样的时、效、度?

答:第一时间:应急通报阶段(表态)。占领制高点,掌握定义权。完成三动作:核事实、拟口径、定谁说。掌握三要素:态度、措施、速度。兼顾三点论:上级意图、记者关注、公众利益。
  第二时间:持续回应阶段(回应)。找准爆发点,站对立足点。批评曝光快核查,不实传言早回答。事态不止,回应不停。
  第三时间:舆论导控阶段(解读)。明确质疑点,把握导控点。邀请第三方权威专家增信释疑,以公共话语设置议题(法律至上、公正在先、生命至尊、道义至高、科学为据)。
  第四时间:善后处理阶段(举措)。扩大主阵地,赢得主导权。措施效果,追责处过,举一反三,善后整合。配合事件处理,介绍科学施策的新进展、秩序恢复的新状况、防范灾难重演的新举措。
  第五时间:形象重塑阶段(引领)。释放正能量,构建新话语。善于从悲壮走向昂扬,将问题转化为议题,将危机引向机遇,将网意引向公意,将导向法意与引向公意衔接——激浊扬清,革除积弊。(武和平)
 

16记者提问问题与发布主题不一致或问到发言人不了解的情况怎么办?记者围追堵截领导怎么办?

答:基于单方面信息输出的“念稿式”新闻发布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新媒体环境,答记者问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发言人需要灵活掌握回答记者提问的技巧,不仅对媒体和公众的意见做出恰当回应,还应该巧妙地将记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企业想要发布的重点信息上来。
  首先,重点是充分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而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口径的准备。作为发言人,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说到什么程度等,都必须会前认真准备。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发言人要尽可能多地参与并了解企业重大决策,收集并掌握更多的新闻事件第一手资料和相关背景资料,对于一些具体事件,熟悉其来龙去脉;二是会前与记者进行沟通,或从熟悉的媒体记者处了解目前媒体关注的焦点、热点,对记者的提问做积极全面的假设及模拟;三是了解并熟悉不同媒体记者的提问风格及方式,在此基础上锻炼发言人辨析提问中机会点及“陷阱”的能力。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的问题,发言人应同相关的专家一起研讨、座谈,虚心请教自己不明确的问题,理解、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
  其次,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类。一般记者的问题都会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问敏感话题。发言人要做好准备工作,对各类敏感问题进行假设和模拟演练,以巧妙应对。二是提问流传的负面说法。要尽可能在记者提问时准确把握目前媒体对此类问题的看法,为应答做好准备,以便将准备的正面信息及时发布出去。三是提问发布会的重点主题。此类问题是发言人有效公关传播的极佳机会,要牢牢把握、巧妙诠释。
  再次,灵活运用“桥梁法”和“旗帜法”。在各种问题中。敏感问题最棘手,应对敏感问题,“桥梁法”就是有效的策略。所谓“桥梁法”,就是发言人运用合适的过渡性言辞达到和记者沟通的目的,通常是“表态桥梁语转移到核心信息”的模式,具体分三种:如果对提问传递的信息不持异议,可以说“是的(表态),但是除了你说的情况(桥梁语),还有……(转移到核心信息)”;如果对提问的信息完全不能接受,可以说“不,情况不是你说的那样,请允许我说明一下……”;如果提问的信息发言人不掌握或者没有明确答案,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得到更多的信息。不过,据我了解的情况是……”,或者“这个问题很有趣,但我想到另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使用“桥梁法”目的是以“我”为主,突出核心信息,确保发言人始终掌握话语主导权,不被记者的提问牵着走。
  发言人还可以使用“旗帜法”,突出和强调新闻发布的重点,间接影响记者的提问和记者的报道角度,比如以下常用的“旗帜语”:“今天我们谈了不少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最为重要的是……”“请大家一定不要忽略这一点……”“我想再次强调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也经常遇到,记者围追堵截领导,这种随机采访也不能随便。一是要谨记身份,无论是发布会期间,还是发布会前后,始终要谨记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往往在发布会之后,记者会就有关问题进行追问,此时最好不要回避记者,可以这样答复:“这个问题我刚刚已经回答过了。”“时间关系,为给你一个负责任的、清楚的答复,我们可以在会后再沟通。”二是要谨慎表态,面对记者的追问,如果确有必要做出回应,则要按照事先制定的统一口径谨慎表态,把握好尺度,尽量简洁清晰、简明扼要、简短有力。(吕大鹏)
 

17在发布会上,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不知情,发言人应如何应对?

答:发言人在发布会召开前,应广泛搜集与此次发布会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准备好应对的口径,保证自己在发布会上对记者的提问能够做到有问必答、有问能答、有问巧答。
如果在发布会上遇上未准备到的提问,发言人不要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更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想象贸然作答,不要给媒体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含糊不清的信息,以免导致媒体进行猜测性甚至错误性的报道。正确的态度是,发言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坦率诚恳地告诉媒体,自己没有掌握这方面情况。表示如果有必要,自己会在会后尽快了解详细资讯,再转告记者,并请记者留下联系电话,会后一定要兑现自己的诺言。(王勇平)
 

18在发布会上,如果遇上一家媒体提出多个问题的情况,发言人应该如何处理?

答:记者在发布会上一次提出多个问题,往往会对发言人构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容易使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瞻前顾后,分散精力,不利于说清、说好、说透记者所提的问题。同时,一家媒体占用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对其他在场没有时间提问的媒体也是不公平的。
  所以,在发布会宣布召开前,主持人应当事先提出要求,提醒记者原则上一人只提一个问题。如果遇上有的记者在得到提问机会时仍然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问题时,发言人不要面露不悦之色,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最多不要超过两个)认为有必要回答的问题予以回应。(王勇平)
 

19已宣布发布会结束,记者仍围着提问,发言人应采取何种态度?

答:有两种态度可供参考。其一,留下继续回答。召开新闻发布会,旨在通过媒体广泛传播政府权威的声音,因此发布会应尽可能给记者多提供发问的机会。记者不愿离场,说明还有疑问需要解答。记者要提的问题,就是社会关注的问题,也是政府需要说明、澄清和回应的问题。发言人只要有底气,准备充分,胸有成竹,不妨留下来花一些时间继续回答记者的提问。
  其二,毅然离席而去。一场发布会下来,既定的发布内容已经完成,预期的发布目的已经实现。如果没有更多的口径和资讯,心中也无底数,又无法把控好场面,留下面对七嘴八舌的发问,难免造成答非所问或忙中出错。在此种情况下,毫不犹豫离开现场,不失为一种务实的选择。(王勇平)

本文摘自《新闻发布实训——新闻发言人的使命与智慧》(高钢、万里主编,中新智库(北京)文化发展中心组织编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