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一九五八年,父亲生于四川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七十年代,年少的父亲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响应国家的号召前赴东北参加“八三”会战,从此跟管道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时光飞逝,转眼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在记忆中父亲常年在外南征北战,他对我而言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陌生的脸庞
  那一晚,夜很深了,窗外寒风阵阵,飞扬着鹅毛大雪。
  我惺忪的双眼看着母亲,“妈妈,我想睡觉”,母亲心疼的看着我,说,“孩子,乖,等爸爸回来了就睡觉啊。”我带着困意和不满支撑着。
  这时有咚咚的敲门声,母亲急忙去开门,一个男人背着沉重的行李进了门,手里还拿着热气腾腾的烤地瓜。
母亲看到父亲,心疼的说:“这么多行李,还说不用接,这大六楼的背上来多沉啊!”
“天这么冷,把你和孩子冻坏了怎么办。给,烤地瓜,你不是说孩子喜欢吃烤地瓜吗?孩子呢?”父亲鞋都没脱就进了门,开始四处找我。
  “宝贝快来,看谁回来了?”母亲把我往父亲身边推。我怯怯的躲在妈妈身后,仔细的打量着他——黝黑的皮肤满脸胡渣,黑脏的棉袄上落着些许积雪。
  “妈妈,这个叔叔是谁啊!”
  父亲眼中的希冀的光顿时灭了,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他一把把我抱在怀里。我呆呆的站着,感觉父亲冻得冰冷的脸上流下热泪打湿了我的衣服,一个七尺高的汉子,就这样跪在那里抱着我,泣不成声......
  母亲说父亲是一个不爱哭的人,那是她记忆中父亲哭的最凶的一次。“孩子都不认识我了!”多少年后父亲想起这件事还会神伤,似乎成为了他的心结。从那天起,只要是全家一起出去玩,永远都是父亲把我抱在手上,不愿意放开。
熟悉的身影
     我对父亲逐渐的熟悉还是在我五岁那年,母亲也要上线,于是我跟着父亲到了山东开始了一段野外生活。
父亲是个多面手总是很忙,天还未亮就起床开始忙前忙后,还得照顾我,给我穿衣服、喂饭,自己拿上两个馒头就跟着队伍上工地了,到太阳下山才回来。童年的记忆是模糊的,只记得父亲背着施工器具啃着馒头,跟随队伍远去的背景;只记得每天父亲带着满身的尘土回到营地,一脸疲倦的样子;只记得睡着前看到的最后的一幕,都是父亲在灯光下写着算着聚精会神的脸庞;只记得深夜里父亲检查设备回来轻轻的走到我的床前,在我额头亲亲一吻,那胡渣扎在脸上痒痒的感觉。
  住在营地里的孩子,总是得到大人们的宠爱,谁在外面见到什么小玩意、小零食总是不忘给我带点回来,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孩子是快乐的。
  一次,我跟着父亲去吃饭,旁边的叔叔把自己碗里的肉往我碗里夹,父亲见状忙说。“老王,别别,你这也累了一天了,自己吃吧!”叔叔笑着说:“别客气了,这么小的孩子跟着上线太遭罪了!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能亏了!”叔叔摸摸我的头,眼中带着慈爱“我家那小子比小周敏大不了多少,也得有这么高了吧。”
  “咋啦,又想孩子了?”
  “不说这个啊,”叔叔忍了忍眼中的泪,转言道“我那天还在想等咱们退休了,咱老哥几个一起把干过的管线都走一遍,咋样?”
  “呦,那咱们得走过大半个中国了”父亲畅想着,那神情中满是期待和骄傲,“等到那时侯咱们都是老头子了,孩子都长大了......”
  时间过得真快,我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父亲已经不在了,他的身影时不时的出现在我梦里。如今我也成为一名管道人,才渐渐懂得父亲的辛苦和不易,如今我正跟随父亲的步伐走过大江南北,看到父亲曾经追逐梦想的地方。

作者简介

周敏,现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二工程公司从事宣传工作。作者作为第二代管道人,对父辈敬业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感触颇深。毕业后选择回到管道企业,深入一线从事管道建设工作,用心体会管道人的不易和艰辛。
  她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极从工作、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加工整理成各类稿件,反应管道人真实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石油报》、《石油管道报》上发表过《跟着壳牌学安全》系列通讯、《勤学善用、厚德尽责——受壳牌表扬的安全员徐伟背后的故事》、《文化润如水,点滴汇江河——管道二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侧记》、《爸爸在哪儿》、《“八三”是一首歌》、《管道娃的魔幻童年》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