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危机公关困境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从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我国仍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部分群体的社会受挫感和相对剥夺感表现仍然比较强烈;基层政府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其危机公关能力的强弱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解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量、传播途径与日俱增。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传播更具开放性,且信息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传播主体具有匿名性,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控制全局更是难上加难,这就给基层政府危机公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谣言止于智者”,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层政府是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相关政策或措施的执行机构,也是群众利益诉求的第一道门槛。基层政府一方面要执行上级政府下达的命令,但同时还要面对群众的利益诉求,面临着双重压力,有的研究者称之为“压力型体制”,即“一级政治组织为了实现经济上的赶超,顺利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指标而采取的单一的量化管理模式和物化的考评体系。”



“群众利益无小事”,可现今社会人民利益受侵害时,往往诉求无门,诉求渠道不畅通。群众也希望通过正规的渠道来找政府,但政府层级过多而且有时候相互推诿扯皮,最后群众不得不用一些极端的方式去诉求;另外信访系统本来可以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但在实际运行当中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这个渠道也梗阻不畅了。

 

大多数群体性事件的焦点在于民众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和得到政府的尊重,政府的处置行为和方式影响着民众对其印象的评判。有关部门在群众利益受损后确实有意无意忽略,不敢直接面对问题和采取有效补救措施,致使最后演变为不可补救的恶性事件。


基层政府各部门横向上缺乏整合,这导致了部门间权限与职责的模糊,看似谁都负责,结果有可能导致集体不负责。部门间互相推诿扯皮,政府的形象受到损害,而这是政府在危机公关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障碍,反映了政府内部沟通协调不足、缺乏统一。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而这正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对于政府而言,维护社会稳定是政府行使其职能的基本目标,只有稳定才能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但是政府在维稳管理当中还有很多不足,而政府管理不善是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根源。当下,基层政府只能从自身出发,开展有效的危机公关,维护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威信,与群众形成良好的互通机制,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

 

原标题:《群体性事件中基层政府危机公关困境分析

文章来源:海南应急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