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回应要“快、准、狠”!

随着新兴媒体的广泛应用,舆情越来越成为工作中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处理得好,能够彰显党委政府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反之,就会影响地区形象、甚至失信于民。
经常可以看到,如果发生了突发事件,各级都很重视,但如果出现了舆情,却意识不到这本身就是一种“突发事件”。

 

面对一些内容敏感,易被“热炒”的报道和网络发帖,好多领导干部不以为然,认为发帖内容是“假”的,就不当回事、置之不理,不去把握舆论上的主动;或者只是安排调查处置报道所涉事件,就事论事,不对网情做正面应对;有的看到事件引起媒体关注,只是简单地寄希望于删帖,以为网帖删了,舆情也自然而然地消除了,等等。正因如此,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每有事件发生,人们总有在第一时间获知真相的冲动,如果权威信息无法及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就容易给小道消息提供空间。

 

一位基层工作同志谈及一次舆情应对的经历:事情发生后,我们关注到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社会舆情来势汹汹,并且着手制定舆情应对方案和对外发布口径。可是为了获取基本的口径素材,和有关职能部门磨破了嘴皮;为了决定以什么名义、什么形式对外发布,单位内部反复讨论;终于把舆情应对方案报送领导了,领导说还要征求更大领导的意见……最终的结局是,一边是舆论的口诛笔伐,另一边却是官方保持缄默,当地政府公信力遭受严重影响。
 


 

舆论关乎人心向背。过往实践反复证明,每有事件发生,人们总有在第一时间获知真相的冲动,如果权威信息无法及时占领舆论的制高点,就容易给小道消息提供空间。一旦人们关于事件的印象固化,官方再怎么发声表态,都会被“有色眼镜”推敲,再怎么依法处置相关人员,重新赢得社会信任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这说明,不仅要懂得在常态化宣传报道上如何发声,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完善工作机制,针对群众关注的突发事件、热点问题,做到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应对舆论一条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客观、准确地描述事实真相,把问题说清,把原因说透,把责任说到位。
 

社会舆论存有误解的,要及时澄清;自身确实存在问题的,也不能遮掩捂瞒。正视舆论、科学应对,这既是对广大群众负责的应有态度,也是公共事务治理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良好展示,它的收获远远要比不作为、被动发声带来的影响多得多。

 

 

原标题:《提高舆情处理能力回应要"快、准、狠"!》

文章来源:舆论时评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