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与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学员座谈时指出,新闻发布是现场直播、即席发言,很难保证发言人的每一句话都完美无缺,有时说错一两句话在所难免。我们经常讲改革要有容错机制,新闻发布工作也需要容错机制。要给新闻发言人创造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敢于说话、愿意说话。只要大原则不错,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没关系,就是说错几句天也塌不下来,及时纠正就可以了。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这样的肚量,媒体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4月11日 中国文明网) 

  在新闻发言人个体看来,如果只是通过刚性制度,杜绝任何错误的出现,这当然是一种制度约束的存在形式,也能够实现每个人尽职尽责,恪守本分,努力向着不犯错的方向努力。但必须看到的是,在任何制度的条件下,都会呈现一种例外原则和特殊情况,也就是正常规定之外的内容,既然如此,我们或许应该能够看到这样的积极内容,即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也需要“容错”,而不仅仅是鼓励正确。有鉴于此,笔者以为,通过“容错”能够为新闻发言人补足“三气”,从而实现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或促才是我们看到“容错”存在的基本价值所在吧! 

  新闻发言人在发言中需要有“底气”。而“底气”从哪里来,笔者以为需要通过两个方面获取:一个方面在于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升,这需要通过科班的训练和培训就能够获取,我们看到新闻发言人能够出现游刃有余的发言,这些都是通过科班训练和日常培训的必然结果;另外一个方面的获得就在于制度本身的人性化设计,“容错”的制度不仅给新闻发言人提供了更多机会,能够让每个人在发言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更是可以通过这样的“容错”,提供一种比较宽容的姿态,允许错误的存在,而不是鼓励错误的出现,这不仅是实事求是,更是一种对于制度本身的度量表达。所以,新闻发言人的“底气”汇聚就存在于这样的制度例外“容错”中。 

  “容错”能够增强新闻发言人的“勇气”。新闻发言人讲话,讲真话,这些都是必然的要求。但是,有没有这样的勇气呢?这就考验着我们的制度本身的柔性。作为一项制度,不能够只是刚性,更是需要通过柔性的措施和方式来实现这样的一种价值。从刚性上说,制度就应该颠扑不破,就应该板上钉钉,这是不容置疑的内容和条款;但是从柔性的角度上分析的话,就能够发现,只有通过和允许例外原则,才能够彰显制度人性化,才能够换取制度的张力。而“容错”的存在,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本身的例外和柔性的表达,通过这样的表达,能够增强新闻发言人的“勇气”,让每个发言人能够有勇气传递“好声音”,讲出真话,实现民众沟通的真正效果。 

  新闻发言人也需要有“锐气”。可以说,新闻发言人的讲话,远远不是照本宣科,需要的乃是一种“锐气”的表达和传递,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容错”的护航,往往不能够收到其中的效果。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懂得这样的基本价值,通过“容错”的机制,能够增强发言人的“锐气”。在面对现实和实际问题的时候,尤其是不容错误的问题上能够斩钉截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容错”能够带来的积极效应。也能够让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走得更远,实现更为好的进步和完善。(陈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