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平台,积极向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出自律意识、传播意识得到了提高,这是在信用机制和网络实名制结合下显现出的一个良好状态

  最近几天,在新媒体圈子里,“暴雨”毫无疑问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7月19日至20日,暴雨袭击北京。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关于暴雨的话题大有刷屏之势。《法制日报》记者浏览40个微博、微信公众号及10个微信群发现,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围绕“暴雨”已经形成一个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里,安全提醒与辟谣、造谣与传谣成为一正一负两股能量,激战正酣。

  《法制日报》记者逐一分析这些内容发现,在此次新媒体暴雨舆论场中,谣言负能量被成功阻击。正能量自律意识提高压倒谣言

  曾经一段时间,只要发生突发事件,必然谣言“满天飞”。比如日本福岛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抢盐谣言充斥网络空间。

  但此次京津冀大暴雨则不同。尽管谣言出现在新媒体圈子里,但几乎同一时间,引导公众安全出行的风险防范知识也在新媒体圈子里传播。而在谣言出现后很短时间内,辟谣信息占领阵地。这些信息如同一股正能量,抵消谣言负能量带来的危害。

  7月20日,在关于北京暴雨的谣言出现时,一些微博、微信公号发布暴雨安全提示。比如,“暴雨压城,这十个救命招数一定要牢!记!在!心!”“暴雨围城,我们该注意点啥?”“暴雨中,这些消息都是谣言!别再传了”等。

  另一方面,辟谣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公主坟地铁站被淹”谣言出现后,北京地铁公司官微迅速发布消息称,网传“地铁公主坟站被淹”的图片为不实图片,“北京地铁会第一时间发布地铁运营动态信息,请以官方发布信息为准”。更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网传图片其实是由之前武汉地铁被淹时的图片PS而成。

  记者发现,微信朋友圈出现“公共自行车车桩漏电”谣言后,北京市交管局迅速发布信息提醒,自行车网点不会发生漏电伤人情况,大家不要轻信谣言。据介绍,公共自行车网点设施分为锁车车桩和自助服务终端。其中,锁车车桩直流供电,电压12伏,不会致人伤亡;自助服务终端施工都做了防漏电安全保护装置,一旦遇到漏电短路等异常情况会立即切断电源,保障安全;站点外接电源线路也配备漏电保护,通过双重保护确保安全。目前有泡水的运营点都会有运营人员拉闸。

  “近两天转发的关于暴雨的辟谣信息,应该是近年来反馈最快最多的一次。”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告诉记者,他身边有好多朋友都在积极转发一些辟谣信息,其中有一些还是原创的。“这段时间确实看到积极向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而这部分人大多是法律圈里或者媒体圈里比较有名望的人,通过这种现象可以看到大家的自律意识、传播意识得到了提高。这是在信用机制和网络实名制结合下显现出的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以微信朋友圈为例,正反两种信息的交锋比较激烈,但是有些人发现自己发的信息有问题,很快就删掉了。之前不是这样的,很少有人主动删掉不实信息。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正能量的信息让发布不实信息的人知道了事情真相,在知道真相后他们会主动去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朱巍说。

  “今年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相关的谣言的确少了,各类安全提醒信息增多了。”在谈到新媒体圈子里的暴雨舆论场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有如此体会。

  对于这种变化,乔新生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面对突发事件,公众更加理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及时发布信息,让谣言没有生存空间。应该说,政府部门不仅应对突发事件到位,而且注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不实消息,减少恐慌,让群众更有安全感。负能量关注度经济滋生谣言

  “你们那今天啥情况?听说发水灾了,看网上的图片很厉害的样子,公主坟地铁站都变成‘水帘洞’了。”7月20日夜间,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工作的高峰收到同学从广东发来的短信。

  高峰回复短信,一边感谢同学的关心,一边解释:网上那张图是假的。

  7月20日,暴雨袭击北京。自北京市发布暴雨预警后,各种“灾情信息”“预警信息”不断出现在微博、微信群、微信朋友圈和手机客户端,其中就包括“地铁公主坟站成‘水帘洞’”的图片。

  除了上述“地铁公主坟站被淹了”谣言被广泛传播外,还有几个谣言在新媒体圈子里也有很高的阅读量。

  微信群里有人称:北京市公共自行车车桩被淹的区域,请不要靠近!可能漏电!已有人被击!该消息随后被证实不实。

  有微信公号称:“紧急通知:G6京藏高速出京48.5公里处居庸关山体滑坡了,高速辅路都堵死了,大家注意安全”,还配上图片和视频。不过,后来经核实,此视频拍摄地并非居庸关。实际情况是京藏高速出京方向一处高速公路护网外因暴雨出现人工护坡坍塌,并非地质灾害。

  “紧急通知:今天晚上开始至明天有特大暴雨,有可能是大洪水……大暴雨后自来水可能会浑浊两三天……”这一消息利用了人们的恐惧心理,在微信朋友圈疯传。有相关部门很快辟谣称:“此信息纯属谣言,暴雨不会影响自来水水质。”

  ……

  新媒体圈子里出现这些谣言,从客观上说,与新媒体的属性有关,比如每个人用手机就能随意发布信息,为了博取眼球可以随便复制一张图、编上几句话。

  对此,朱巍有更全面的分析。他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传播方式发生变革,所有人的手机都变成了采访机器,新媒体变成一个发布窗口。每个人都可以做信息发布者,这在信息传播上是好事,但问题在于真伪难辨,特别是一些猎奇的、吸引眼球的消息,很多转发者为了获得点击量,恶意或者故意转发,有些甚至改标题、PS图片以达到传播的目的”。

  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靠关注度生存,或者说是一种关注度经济。这一点,也决定了新媒体常常成为谣言发布平台。朱巍说,关注度经济的弊端在于,所发布的一切信息都是为了关注度,因为有关注才有经济效益,才会有名气、有广告收益等。新媒体圈子里的谣言是粉丝经济时代或关注度经济时代特有的现象。治谣言新媒体要有基本底线

  在此次关于暴雨的新媒体舆论场中,虽然正能量压倒谣言,但谣言的出现仍应引起重视。在每个人都能发布信息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有关突发事件的谣言?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做好信息发布与辟谣工作,封堵谣言产生的空间。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说:“政府部门首先要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对于谣言要及时辟谣,形成一个舆论场。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要配合协调,及时公布相关信息,对网民的质疑要积极回应。如果出现危害性大的谣言,要依法进行制裁。我国现在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应对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修正案(九)等都对此作出了相应规定,还要看是否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如果构成要依法进行制裁。”

  对于政府部门及时发布信息,朱巍建议,主流媒体、权威机关有义务首发权威消息,要有首发精神。比如,路政等相关部门有义务首发路况、积水等信息。同时,要定时定期发布最新权威信息,权威信息发布一次是不够的。以前是人追着信息走,现在要信息追着人走。在保证权威及时准确可靠的基础上,还要让表达方式变得灵活。

  封堵谣言,除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也需要新媒体圈的发布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郑宁说:“从新媒体的角度讲,要有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和底线,在对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要有人文关怀,突出以人为本,还要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新媒体不能制造谣言,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未经核实或者来自非权威渠道的信息不要随意转发,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不实报道造成的自身危机和二次伤害。”

  朱巍则对新媒体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要有法律底线,要对新媒体的经营者进行宣传教育,提高素质。二是落实实名制,一些谣言都是“小号”发布的,而这些“小号”大多是没有实名认证的自媒体。三就是信用体系。要建立信用体系,不论是“大号”还是“小号”,如果发布谣言,其信用值就要降低,如果降到底,就要进行封号处理。

  乔新生则提出,治理谣言,还需注重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约束。“如果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有些谣言不会出现”。(法制网见习记者 韩丹东 法制网记者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