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国日本刚刚发生了罕见的里氏9.0级的特大地震,一海之隔的中国亦有强烈的感应,也发生了一场震动不小的“余震”——抢盐。不知道谣言从何而起,激发了国人对貌不惊人的食盐的深厚感情,短短一天内,各个城市的食盐纷纷告急,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这个城市刚售完,那个城市又告罄,有些精明的商人开始待价而沽、坐地起价,一袋平时不到两元钱的盐,竟然被活生生卖到了几十块,关键还有人为买不到高价盐而着急上火。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部分些地方甚至开始抢酱油、抢榨菜,还有“84”消毒液。经历了一天多的疯狂之后,“抢盐风波”逐渐退烧,政府及时对食盐存量进行说明,多个城市的超市食盐供应趋于平稳,并出台了“限购令”,市民排队大量购买食盐的现象基本消失,大部分消费者已经不再恐慌,至此,这场来得快也去得快“抢盐风波”基本结束。
反观此次抢盐事件,恰如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若干问题,发人深思。为何谣言总是“声声不息”,为何人们总偏爱“小道消息”,为何危机时刻相关部门往往失语?
小道消息生猛
进入网络时代,尤其是在“web2.0时代”和“3G时代”的今天,大家的共同感受就是,各种消息扑面而来,各色言论纷纷而起,真真假假,鱼龙混杂,也总会有人做神秘状对你附耳而言“独家新闻”。
这是互联网的天下,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切,也造就了海量的消息“生产者与消费者”,像twitter、youtube这样的“自媒体”在蓬勃发展,且声势迅猛,已经模糊了传统传媒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用句经典的话说,21世纪每个人都可以是“CCTV新闻台”。
人们裹挟在一个信息高度饱和的生存状态中,反而往往更容易彷徨迷惘,同时也更依赖于媒介获得体验和认知。这种情况之下,各种“小道消息”有了广阔作为的天地。因为“小道消息”比较生动,有鼻子有眼,直接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民众往往对这样的“小道消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更重要的是,利用公众的这种心态,常有更为高明的骗术,借这种被公认的途径做传播,比如之前红得发紫的 “民间养生大师”张悟本,最初就是以“小道消息”神秘地在网络上先红起来的。
不可否认,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达,民间消息在很多时候确实是暴露真相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当主流信息不公开,公众从主流渠道获得的信息与真相不对称时,网络是个有力的工具。然而现在有时候,群众宁愿相信小道消息,而不愿相信官方话语,这背后不仅折射出政府信息公开的滞后,还凸显某些官方信息公信力欠缺,总让公众对其将信将疑。
2012真的要来了?
也许有人会说,为啥谣言纷纷,谁让现在那么“多灾多难”?说不定2012真要来了,套用诗人雪莱那句著名诗句“2011已经来了,2012还会远吗?”
相信每个观看过电影《2012》的人,都会被所描绘的场景深深撼动,天崩地裂,四海湮没,宛如洪荒。当然,好莱坞电影总喜欢以世界末日为卖点,娱乐大众为主。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我们的地球正在变得脆弱不堪。就单以地震为例,进入2000年以来,几乎每年全球范围内总会发生一两起8级以上的大地震,以至于被戏称为“地球已经调成了‘震动’状态”。除了地震,近年来,恐怖主义、恶性污染事件和全球性瘟疫等也在频频发作。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累计的各种“顽症”也开始发作,有的甚至到了“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
也许,中国及其他国家正在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由于人类利己的本性,使得在追求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为自身埋下了各种具有风险性的“祸根”和“伏笔”。在社会高速发展之后,并不是进入世界大同的“理想国”,而是进入危机层出不穷的“风险社会”。
以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为例,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它不单单是传统意义的“天灾人祸”,而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成为了一场持续性的全球公共危机事件,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核能的信任危机,也是人类对追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深反思。
充分尊重公众的“四权”
一方面是消息传播方式更加灵活迅速、多种多样,一方面是突发事件、风险危机不断,谣言自然更容易产生和传播,从而混淆是非。这种情形下,人们对信息公开的透明度要求更高。正如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然而当前,不少地方政府还缺乏必要的危机公关意识,不仅对公关存在错误认识,而且对政府公关活动的重要性也存在着片面的理解,或企图掩盖事件真相,或蔑视公众知情权,忽视老百姓的智慧,恰恰忘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部分地方政府部门总是认为一旦发生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公众缺乏危机心理承受能力,负面信息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恐慌,因此要尽一切可能地防止负面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即使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传播出去,也要把负面信息尽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减少危机事件中负面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像周老虎事件、山西问题疫苗事件,都是危机面前,政府“捂盖子”的典型例证,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适得其反。
部分政府部门不仅不主动告知公众危机事件的处理和进展情况,甚至容易借助行政特权和国家安全来处理问题,全然不顾公众的知情权和人身权。如2010年底发生的“12·25浙江乐清交通肇事案”,当事人钱云会本是在上访途中遭遇车祸死亡,却由于当地警方迟迟不公布案件相关细节,使得“谋杀论”广泛流传,面对质疑声如潮,事态已无法平息,直到中央专案组的介入,才澄清了事实。这件事充分反映公民的要求合理合法时,当地政府没有建立与之坦诚沟通的机制,反而是采取漠然态度或强硬手段,结果更加剧了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以致于群众集结,发生了暴力事件甚至是流血性事件。
世界历史上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水门事件”,正是经典例证,无怪乎尼克松在总结整个事件时,会意味深长地说出这样一句话: “这是公共关系的失策”,他的失策其实就因没有尊重公众的知情权。
化“危机”为“契机”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 危机中既有危险又有机会。危机面前,政府若能够做到信息的发布,更加迅捷、真实、具体、透明,掌握主动权,让公信力回归,反而是加深政府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契机”。
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传部门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政府一方面要注重利用大众传媒进行舆论引导策略。通过向公众介绍真相以及正在进行补救的措施,做好同新闻媒体的联系,使其及时准确报道。以此去引导舆论,使不正确的、消极的公众反应和社会舆论转化为正确的、积极的公众反应和社会舆论,并使观望怀疑者消除疑虑,对政府产生信任。同时,党和政府要加强对大众传媒的调控,使媒体要增加责任感,讲究人性化,保持冷静,避免炒作,讲究艺术,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政府的形象,在正确引导中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危机传播的引导水平
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比过去更高更强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08年汶川地震紧急救援时期,政府一天一场、有时是好几场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放开新闻报道,互联网、手机、无线电、卫星通讯等新技术传播媒介也各显神通,保障了灾情和救灾工作的高度透明。信息开放的结果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威望。
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也是风险高发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调整,各级政府理应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各阶层意见和利益的均衡表达与顺畅沟通,促进干群之间的对话沟通,随时注意倾听民意、化解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健康地发展。
(责任编辑:慷慨)